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悟道守心真逍遥
来源:驻彬州市公安局纪检监察组 作者:孙斌强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4-04-25 16:25:12

近日读苏轼与陶渊明稍多,几度感慨,提笔欲书胸襟,均因琐事而未达。昨夜,读庄子《逍遥游》有感,捕捉之,有此篇。

我们都知道苏轼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挫折,但他始终坚守着清廉的信念。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颠沛流离,他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即使在遭受政治迫害、生活困苦的时期,他也从未动摇过对清廉的追求。陶渊明是他的精神偶像,但他没有去做第二个陶渊明。

晋代陶渊明是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隐者群体的代表性人物。曾做诗《桃花源》,却因诗前之序《桃花源记》闻名古今。不得不说,《桃花源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极品。

蒋勋说,陶渊明幻想出那样一个桃花源,用了最简单、最浅显、最自在的语言和形式,不押韵,也没有格律,带我们进入一个思想领域,而且不露痕迹,完全是讲了一个故事。他觉得《桃花源记》可算是我国最早、最好的短篇小说。

《桃花源记》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学名篇。就是因为它没有讲任何道理,只是一个故事,但就是这个故事把很多世界都打开了。它很有象征性。“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这里的水源也是我们生命活水的来源,那个小口正是我们生命要打开的洞口。只是我们平常都把这个洞堵塞住了,根本不去看它。在这里其实就是一个生命对自己向往的未知世界的窥探。小口与光,正是要吸引你进去探寻自己的内心。

“便舍船,从口入。”这六个字极为重要。蒋勋说,我们生命中背负的东西太多,平常要记住的东西太多太多。那些东西慢慢构成一个假设出来的“我”,我们的生命就被那些东西牵绊住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常常是你把现实的东西暂时忘掉的时刻。在这,你不舍弃你的东西,就不会得到下一个东西,舍是入的开始,因为你背负的东西会限制你。渔人不舍弃自己养家糊口的船,便进不到桃花源。陶渊明做为一位赋有哲学气质的诗人,在这里将他的哲学用一幅简单明了的画面表达了出来。

渔人进入桃花源后,自然是一番现实中寻不见的美景。可是,渔人终得出来。“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离开桃源花,他就又得驾船,恢复本来的职业,恢复他入世的角色。他答应了桃花源里的人不告诉外面的世人,可是一出桃花源,就一路做记号。他很想要再回去。他舍船进入时是一个角色,出来得船后又是一个角色。但不管他怎么做记号都是没有用的,因为他精神性的东西已经消失了,有的只是世俗和心机。更狠的是,他竟然“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不知谁读到这里不想唾弃他。但这个他,就是我们身边的他,或者就是我们自己。

所幸的是,陶渊明后面用了“遂迷”与“未果”救了桃花源,救了我们。蒋勋曾说,当人性坦荡的一清如水时,就会看到最美的东西,而当一个人有了心机,所有东西就都看不见了。这里的“迷”其实就是自我的迷失,当你因为执念,刻意的想要得到某个东西时,肯定就找不回来了。

《桃花源记》以“后遂无问津者”这样一个悲剧结尾,给了我们莫大的悲哀。想必这个渔人后来即使不被大家当做疯子,自己也会疯掉。无人相信,无人去找,失去了向往,我们心中的桃花源,我们心中的乌托邦便是悲哀的虚幻。

陶渊明生逢乱世,满腹才华,心忧百姓,有志报国,但内心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只愿归隐山林。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真实体现。苏东坡一生敬仰陶渊明,视他为人生偶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羡慕陶渊明的随性与从心。但其实随着儒释道兼修,苏东坡已经不需要去寻找世间的桃花源了,这位隐者已经不需要非得隐于山野,他选择了隐于庙堂。

陶渊明为了逃避残酷的现实,为了清廉,为了醉卧自己心中的桃花源,他选择了南山种豆。但到了苏东坡,他一生把工作干的可圈可点,处处留名,但被贬到哪他就醉卧在哪,他醉在哪里,哪里就是他的桃花源。

儒家讲求谦逊仁德,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但又不得不去面对独善其身的“穷”境。反观道家只取生存所需,不为虚妄之名所累,内心自由自在,淡泊至极的人生态度乃是真逍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