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开展以来,兴平市纪委监委推动监督力量下沉,集中整治农村集体“三资”底数不清、合同不规范等问题,守好集体“钱袋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强化监督推动,督促盘清“家底”。该市纪委监委把开展“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作为重中之重,充分运用市、镇、村三级监督力量,深入剖析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难点问题,督促农业农村部门履行主体责任,对全市农村集体资产进行清产核资,全面查实集体资产存量、价值和使用情况,进一步规范集体资产管理。同时,以“陕农经”综合信息监管服务平台推广应用为抓手,召开部署会、推进会、培训会3次,确保全市集体经济组织应纳尽纳平台监管。
坚持办案引领,推动管好“家产”。今年以来,该市纪委监委坚持以办案开局,共处置农村“三资”领域问题线索18件,立案9件,针对查处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违规处置集体资产等问题较为突出的情况,向农业农村部门发出《纪检监察建议》,督促其举一反三深入开展整改整治。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对全市13个镇办,181个村级集体组织进行全覆盖排查整治,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19个,向纪检监察机关移送问题线索2条,推动健全制度机制2项,进一步守好看牢村集体家底,促进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办好民生实事,持续壮大“家业”。资产不仅要摸清,还要盘活。兴平市纪委监委以集中整治为契机,狠抓为民办实事,先后召开工作培训会4次、上门指导3轮次,推动各镇(街道)主动探索创新,在农村“三资”领域扎实办成一批惠民惠农的实事好事。该市西吴街道为“唤醒”闲置资产,将闲置了8年的近2万平拆迁安置门面房,打造成集小吃城、商超、农产水产交易为一体的综合集贸市场,既解决了无大型集市的困扰,方便了周边3000余户群众生活,也创造了近100个就业岗位,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还盘活了集体资产,预计每年增收85万元以上,实现了“三赢”。汤坊镇对全镇13个村集体签订的562份合同进行“拉网式”排查,发现超低价、超年限发包合同176份,中止、重新发包合同156份,切实维护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了村集体经济“颗粒归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