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总感觉日子过得慌慌张张。生活似乎总被各种“不确定性”所缠绕,未来规划的迷雾、价值选择的困惑……在快节奏的时代,深深的迷茫和焦虑,时不时如潮水般漫上来,让人心里发空。后来,抱着试试看的念头打开《毛泽东选集》,没承想那些跨越时空的文字,竟成了驱散我心头迷雾的光。
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那句“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就让人心头一震,起初我还以为在讲斗争,细细琢磨才明白,它其实揭示的是一种深刻的方法论——面对复杂局面,首要的是静下心来,实事求是地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分清主次。我们在职场纷扰或人生抉择中之所以感到心慌意乱、无所适从,往往就是未能清晰界定问题的本质,没琢磨透问题的核心到底是什么。这种“抓住牛鼻子”的智慧,不是教人与谁对立,而是帮我们在乱局里如何保持清醒。
再读到《实践论》和《矛盾论》,更像是位见识广博的长者坐在对面,跟我唠了回实在嗑。字里行间没有大空话,每一句都是从实际中来的朴素道理。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真是说到了点子上。人为什么容易焦虑?其实就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成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我们害怕试错,担心行动带来的风险及付出的成本,于是停留在原地空想、内耗。
事物的发展本身就是矛盾运动的过程,困难和顺利、挑战和机遇,总是结伴而来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不知道被多少读者标了下划线,给多少身处逆境的人以力量和希望。还有“不利条件下要以巩固求发展,有利条件下要以发展求巩固”“战略上要大胆,战术上要谨慎”……这样值得细品的话,真是太多了。
看完这本书,我总算明白为什么总有人说“迷茫了就读读《毛选》”。它不是一本提供现成答案的“人生秘籍”,无法从中直接找到如何应对某个具体困境的条条框框,真正教给我们的,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一种根本的思维方式——教我们怎样认识问题、怎样分析情况,又该怎样脚踏实地去做事。那种建立在把握规律基础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那种“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在战术上重视困难”的辩证智慧,对于今天在面对学业、事业、生活重重压力的我们而言,的确是一笔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感到无力时,仍能相信人的主动性,且在纷繁复杂中,学会抓住重点。
后来我给朋友们推荐这本书,也有人问过我:“现在读《毛选》真的能缓解焦虑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它没有僵化的教条,有的是鲜活的、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虚无的口号,有的是坚韧的、从实践中来的信念力量。每当我心里发慌、看不清方向时,书里那些关于本质的洞察、务实的方法,总能给我新的启发。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境遇下读它,也总能读出不一样的味道,帮我拨开眼前的迷雾,看见更远一点的地方。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能跨越时光一直流传,大概就是因为它能触碰人类始终要面对的根本问题,还能用一种坚实而又温暖的方式,给一代又一代人精神上的支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