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杨凌,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更充满了学习的热忱。在九月末尾,我怀着求知的心态,参加了县纪委在杨凌华滨酒店组织的全县纪检系统干部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三天的学习虽然短暂,但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既有警醒教育,又有思想碰撞。作为一名基层巡察干部,我深感这次培训恰逢其时,如同在巡察工作的征途上获得了一盏指路明灯、一把解题钥匙,受益匪浅,感悟良多。
深化认识,筑牢信仰根基。培训紧紧围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这一主题展开。聆听市纪委领导《八项规定改变中国党风政风》的专题讲座,我深受震撼。过去,我或许更多地将“八项规定”视为具体的行为规范,而今更深刻地认识到,它是新时代共产党人自我革命的宣言,是扭转作风积弊的突破口,是重塑党群关系的桥梁。它从“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等具体问题切入,以钉钉子精神持续发力,有效遏制了曾经司空见惯的不良风气。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案例,清晰展现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焕然一新。这使我深刻体会到,作风问题无小事,关乎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作为基层巡察干部,我们必须率先垂范,将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将其作为衡量党员干部言行的重要标尺,在巡察工作中精准发现和推动解决不正之风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聚焦主业,提升履职能力。《基层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监督执纪要点》的专题学习,为我们提供了监督执纪的“显微镜”和“手术刀”。老师结合大量基层案例,对违规吃喝、收送礼品礼金、使用公车、发放津补贴以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的具体表现、变异形态和定性量纪标准进行了细致讲解。我认识到,“四风”问题穿上“隐身衣”、躲进“青纱帐”,方式更加隐蔽,这对我们的监督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巡察工作必须深入细致,既要关注显性问题,也要深挖隐形变异问题;既要核查账面记录,也要注重谈话了解和实地查勘;既要把握共性特征,也要结合被巡察单位的行业特点和权力运行关键环节进行精准“画像”。同时,我进一步强化了“执纪必严”的纪律意识,也深化了对“治病救人”方针的理解。监督执纪体现的是政治关爱,发现问题不仅要依规依纪提出处理意见,更要推动举一反三、堵塞漏洞、完善制度,实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综合效果。
镜鉴案例,绷紧纪律之弦。警示教育片是此次培训中极具冲击力的一环。屏幕上,曾经意气风发的领导干部如何一步步失守底线、滑向深渊,其声泪俱下的忏悔发人深省。这些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案例,是最生动的教科书,也是最强的清醒剂。它警示我们,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糖衣炮弹”无处不在,诱惑陷阱防不胜防。作为纪检巡察干部,我们并非天生具有免疫力,反而可能成为重点“围猎”对象。因此,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常怀敬畏之心,敬畏党纪、敬畏国法、敬畏人民。观看过程也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剖析。我反复自问:是否时刻坚守底线?是否做到了防微杜渐?是否在人情往来中保持了清醒?这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净化“三圈”,自觉抵制歪风邪气,确保手中权力不被滥用,永葆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本色。
交流研讨,启迪实践智慧。围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结合自身”的研讨交流,为我们提供了碰撞思想、互学互鉴的平台。学员们结合岗位实践,畅谈认识、分享经验、剖析困惑。有的分享了发现“四风”新动向的体会,有的探讨了精准把握政策界限的思考,有的对队伍建设提出了建议。这种“头脑风暴”拓宽了我的思路,解决了一些实际工作中的疑惑。例如,如何更有效发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有同志提出从群众评价、工作实效反推等方法,给了我很大启发。同时,通过倾听他人发言,我更清晰地看到了自身在政策理论、发现问题能力、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差距,明确了整改提升的方向。“集中整治短板弱项”环节更是将学习导向实践。我梳理出自身需加强的方面:如对某些专业政策学习深度不够、谈话技巧有待提升、报告撰写需更精准等,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计划,力求在实践中实现能力提升。
砥砺前行,扛起巡察之责。三天的培训虽短,但收获与思考将长久滋养我的工作。回到岗位,我深感责任重大,步履却更加坚定。一要当好“宣传员”,持续宣传解读八项规定精神,推动被巡察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自觉抵制“四风”。二要当好“监督员”,灵活运用所学方法,聚焦关键人、关键事,提高发现问题的精准度,特别是对隐形变异问题要善于察微知著。三要当好“战斗员”,敢于较真碰硬,严格依规依纪开展巡察,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坚决报告、推动整改。四要当好“示范员”,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捍卫纪检巡察干部的良好形象。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此次培训是我巡察生涯中的重要“加油站”。我将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强大动力,以更饱满的热情、更过硬的本领、更务实的作风,投身基层巡察工作,为净化基层政治生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努力交出一名基层巡察干部的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