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烽烟中,陇西寒门出身的张臣合,凭骁勇善战、治军严明官至从一品骠骑大将军。这位位极人臣的将领,始终以“清俭传家,忠勇报国”为家训,用一生践行廉洁初心,其家族三代清廉的故事,至今仍是枣园镇乃至全社会廉政文化的鲜活教材。
守土有责,以忠拒利显风骨。驻守并州时,突厥围城、粮草告急,商贾携千金求开城通商,张臣合厉声驳斥:“吾受命守土,岂能以金易忠?”城内缺铁铸箭,他毫不犹豫熔解私藏铠甲,制成兵器分予士卒。这“熔铠铸民”的壮举,不仅凝聚了军心,更将“公利至上”的信念刻进了张氏家风的基因。
治家从严,以训立心树正气。长子想借父荫入仕,张臣合挥毫写下《诫子帖》:“吾家世代布衣,唯以战功报国。尔若求官,当效房杜,凭才学登科,勿恃门第!”他还赠予长子一件补丁密布的旧战袍,留下“战袍可补,心垢难除”的箴言。在父亲的鞭策下,长子发奋苦读中进士,任县令时“不取民一钱”,延续了家族清廉血脉。
执法如山,以法护廉守初心。贞观初年巡查河西,面对豪强献上的西域珍宝,张臣合当众掷宝于庭前,依《唐律》杖责行贿者,并直言:“昔戴胄宁逆圣意亦守国法,今若徇私,何以对太宗‘贞观之治’?”太宗听闻后赞其“有戴公遗风”,这份对法纪的敬畏,正是他廉洁为官的核心准则。
舍财为民,以俭传家留遗泽。晚年病重时,张臣合用毕生俸禄购粮赈济关中灾民,仅留十亩薄田供子孙耕作。临终前,他留下“三戒”家训:“一戒奢靡,二戒恃权,三戒忘本”,叮嘱子孙“守此三戒,胜万顷良田”。他去世后,百姓夹道泣送,太宗追谥“忠简”,“位重而家贫,功高而身洁”的评价,是对其一生最中肯的注解。
从唐初的铁血骠骑到今日的廉政典范,张臣合的廉洁家风跨越千年仍熠熠生辉。这股“清俭传家,忠勇报国”的清风,不仅是枣园镇宝贵的文化财富,更激励着当代人坚守初心、廉洁修身,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