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金秋访宝博:青铜器里的廉洁底蕴
来源:长武县纪委监委 作者:李梅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5-10-14 17:45:06

金秋十月,雨丝润空,桂香漫溢。暂别工作的忙碌,回到宝鸡。踏入宝鸡青铜器博物馆,隔着玻璃与一件件斑驳的青铜重器对视,三千年前的青铜光泽穿越时空,不仅诉说着周秦王朝的礼乐文明,更如一面面“铜镜”,照见每个人当守的廉洁初心与处世正道。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博物馆里的何尊、大克鼎、逨盘等国宝,每一件都镌刻着严谨的纹饰、规整的铭文,承载着古人对礼仪、秩序的敬畏。周人以“礼”治国,将“敬天保民”的理念熔铸于青铜之中,定下“不越矩、不逾礼”的行为准则;秦代以“法”强国,青铜剑的锋利、量器的标准,彰显着“公正无私、取信于民”的治理智慧。这些青铜器物之所以能历经千年而不朽,不仅在于青铜材质的坚韧,更在于其蕴含的“规矩”内核——正如我们今天倡导的廉洁自律,唯有守住道德“红线”、恪守行为“底线”,才能让个人品格、人生根基如青铜般经得起时间检验。

漫步展厅,一件纹饰简洁的青铜鼎让我驻足良久。鼎,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更是“一言九鼎”“鼎新革故”的精神载体。古人铸鼎,讲究“功深百炼,方得成器”,每一次熔炉的升温、每一次捶打的力度,都需精益求精,容不得半点懈怠与虚浮。这恰如为人处世的“修身之道”——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面对何种诱惑,唯有像古人铸鼎般锤炼心性、提纯品格,在小事上守得住分寸,在细节处不越雷池,才能在人生道路上“风雨不动安如山”。就像青铜鼎历经千锤百炼方能成型,廉洁品格也需在日常点滴中反复打磨,方能内化为不变的信念。

“文物是活着的历史”,博物馆里的青铜铭文,字字句句皆是“初心”的见证。何尊上的“中国”二字,承载着古人对家国的认同;逨盘上的七十余字铭文,记录着单氏家族八代人辅佐周王、勤政为民的事迹。从周人“民惟邦本”的执政理念,到如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清廉”始终是贯通古今的价值追求。“家乡”二字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坐标——青铜器里的“守正”基因,早已融入血脉。无论走得多远、身处何方,每当面对选择与考验,想起青铜器上的“规矩”印记,便会提醒自己:做人做事得守好本分,就像这些老物件得好好护着一样,不辜负教诲,不辜负期许。

走出博物馆,细雨仍在淅淅沥沥地下着,为青铜博物馆的建筑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那细密的雨丝,仿佛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纽带,让我对“廉洁自律”有了更深的感悟:青铜会因岁月的沉淀而愈发珍贵,初心更需在坚守中永葆本色。我们当以青铜为鉴,把“规矩”刻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让廉洁如青铜般代代相传。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