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从《儒林外史》的镜鉴中涵养新时代清风传家
来源:永寿县纪委监委 作者:徐妍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5-10-14 17:17:58

翻开《儒林外史》,一幅“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的儒林百态图徐徐展开。吴敬梓以犀利的笔触,不仅刻画了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悲喜人生,更通过一个个家庭的生活场景,揭示了家风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影响。穿越两百余年的时空隧道,这部古典名著对当代家风建设,特别是党员干部家风培育,仍有着振聋发聩的启示意义——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破则贪腐生。纪检监察干部更当从古人的镜鉴中汲取智慧,以清风传家筑牢拒腐防变的家庭防线。

家风失序,必致“家门不幸”。《儒林外史》中的家族悲剧,多始于家风的崩坏。严贡生横行乡里、巧取豪夺,其子严绍光继承“衣钵”,靠父辈权势欺压百姓;匡超人本是“淳朴少年”,因父亲病重无人管教,流落市井后渐染市侩习气,最终为攀附权贵抛弃糟糠之妻。作者吴敬梓笔下的这些家族,表面看是“运气不佳”遭遇命运翻转,实则是家风不正埋下的祸根——或纵容贪欲、或忽视德教、或失守礼法,终让“家门不幸”代际传递。当今社会,一些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急功近利,重智轻德;一些家庭消费主义至上,攀比成风;更有甚者,将权力寻租视为家族荣耀。这些现象与《儒林外史》所批判的价值观何其相似。党员干部若不能以身作则,涵养清廉家风,就可能在亲情面前丧失原则,在围猎中败下阵来。正如古人所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风若成了“藏污纳垢”的温床,再显赫的门楣也终将倾覆。

清风传家,方是“最硬底气”。《儒林外史》虽批判丑态,却也未放弃对“理想家风”的追寻。书中王冕“不慕功名、躬耕陇亩”,以淡泊明志滋养子孙;杜少卿散尽家财、周济乡邻,用磊落胸襟教化后人。这些正面形象启示我们:好的家风,是抵御诱惑的“防火墙”,是校准言行的“指南针”。当代优秀共产党人的家风,正是这种精神的延续。焦裕禄教育子女“不能看白戏”,留下“不搞特殊”的家训;谷文昌告诫家人“不许沾公家的一点油”,妻子种树、女儿当临时工,平凡中见坚守;廖俊波常说“我们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干净”,妻子林莉二十多年未因私事用过他的工作手机……这些“清风传家”的故事告诉我们: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私事、小事,而是关乎党风政风的大事、要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今天的党员干部,应当继承这种“修身齐家”的文化基因,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纪律护航,传承清正家风。作为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专责机关,纪检监察部门既要做家风建设的“监督者”,更要做“引领者”。一方面,要坚持“严”的主基调,对“裙带腐败”“衙内腐败”零容忍,通过查处一案、警示一片,倒逼干部重视家风;另一方面,要厚植“教”的暖色调,将家风教育融入廉政谈话、警示教育、廉洁文化建设,引导干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修身齐家”的智慧,从红色基因中传承“清正家风”的力量。《儒林外史》写尽“世道人心”,最终指向的是对“清正世风”的呼唤。今天的我们,当以史为鉴,把家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先手棋”,让每个家庭都成为“清廉港湾”,让每名干部都守住“家门”、管好“后院”,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以清廉家风涵养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持续向好。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