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仿佛跟随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旅程走了一遍。那些关于信念、坚守与初心的段落,尤其是陈行甲在巴东任县委书记时开展反腐斗争的经历,字里行间的赤诚与果敢,不仅为每一位纪检监察干部勾勒出“初心”的模样,更让我读懂了这份职业应有的温度与力量。
初到巴东,陈行甲面对的是干群关系紧张、部分干部漠视群众、利益输送频发的复杂局面。他常常深夜伏案,一页页翻阅积压的信访件,在字里行间捕捉腐败线索,早已将“随时可能出事”的风险抛在脑后。当有人以“人情”为名前来说情,劝他“别把事情做绝”时,他那句“我来巴东是为老百姓做事的,不是来跟腐败分子讲人情的”,没有丝毫犹豫与退让。这份“硬气”,正是我们纪检监察干部最该葆有的底色。我们常说“铁面执纪”,这份“铁面”从不是不近人情的冷漠,而是对腐败“零容忍”的坚定立场,是守护群众利益时“不退缩”的执着。每一次监督执纪,每一次查办案件,都是在守护公平正义,都是在为群众撑腰,这份“硬气”容不得半分妥协与动摇。
书里陈行甲握住王大爷冻紫的手那段,我读得眼睛发酸。那句“俺们不敢跟官斗,只能认倒霉”,更像一根刺扎在人心上。后来,陈行甲不仅带领团队追回了被挪用的扶贫款,更推动建立了扶贫资金“阳光公示”制度,让每一笔钱都能明明白白落到百姓手里。这一刻,我忽然懂得,反腐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案卷,是帮老百姓把该得的钱要回来,是让他们敢跟不公“说不”,是用我们的“走心”换群众的“放心”。这份对百姓疾苦的共情,是比任何制度都更暖的“防线”,丢不得,也忘不掉。
同样让我肃然起敬的,是陈行甲在困境中的那份“韧性”。面对盘根错节的“关系网”、明目张胆的威胁恐吓,患上严重抑郁症,深夜独坐几近崩溃,可即便是在最绝望的时候,他也从未真正放弃。一边坚持治疗,一边咬牙推进反腐工作,最终将87名腐败分子送入法网。纪检监察工作从无“轻松”二字,误解、压力、疲惫常伴左右,但陈行甲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心中装着百姓、装着正义,就能生出“咬着牙也要坚持”的韧性。这种韧性,是“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勇气,是“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更是我们必须扛在肩上的责任。
巴东的峡江会转弯,可纪检人的初心不能偏。陈行甲的故事是榜样,更是我们脚下的路。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我们能做的就是守牢干净底线、永葆斗争精神,以“硬气”护正义、以“软心”暖民心、以“韧性”担使命,做一束小小的光,照在群众需要的地方,照在风清气正的路上,把纪检人的初心,一笔一画写在每一件为民的实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