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秋分里的“秦”味
来源:武功县纪委监委 作者:许虹 王粉荣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5-09-26 17:13:48

当秦岭的风裹着一丝凉意漫过渭河平原,关中平原上的玉米秆开始泛黄,陕北的糜子穗压弯了腰,陕西的秋分,就带着独有的烟火气和土地香,从田间地头飘进了家家户户的灶台。这味道,是黄土高原的醇厚,是关中平原的实在,也是秦地人刻在骨子里的生活滋味。

最先叫醒嗅觉的,是院子里或巷口的桂香。西安老城里的碑林巷、德福巷,总有几棵老桂树守着青砖灰瓦,秋分一到,细碎的黄花就缀满枝头,风一吹,甜香混着古城墙的砖土气,飘得满街都是。老陕不爱把桂香做得太“精致”,更多是让它融进日常——早市上的甑糕摊,蒸得软糯的江米和蜜枣里,撒上一把晒干的桂花,甜香里多了层清润;家里的搪瓷缸里,泡着桂花和陕南的绿茶,喝一口,茶香、桂香混着初秋的凉,润了喉咙也静了心。

田野里的味道更热闹,那是丰收的“土气”。关中平原的玉米地像铺了层金毯,掰下来的嫩玉米,带着刚离茎秆的清甜,丢进锅里煮,水开后,玉米香混着水汽飘满院子,啃一口,籽粒饱满,甜中带点微糯,是最直接的秋日馈赠。渭北的苹果园里,红富士挂满枝头,摘一个擦干净,咬开时脆生生的,甜汁顺着嘴角流,那是阳光和黄土养出来的甜。陕北的山峁上,糜子熟了,穗子沉甸甸的,磨成黄米,就能做陕北人最爱的黄米馍馍,蒸好的馍馍带着糜子的清香,蘸点自家腌的酸菜汁,酸香混着米香,是高原上最实在的味道。

到了饭点,陕西人的秋分餐桌,总离不开“暖”和“香”。关中人家的厨房里,砂锅正咕嘟着芋头炖排骨,宝鸡的芋头粉糯,炖得一夹就烂,吸饱了排骨的肉汤,入口是暖乎乎的香,配着刚蒸好的锅盔,掰一块锅盔蘸点砂锅里的汤,麦香混着肉香,胃里瞬间踏实。陕北的窑洞里,主妇们忙着做羊肉面,秋分的羊肉最肥嫩,炖得酥烂的羊肉汤浇在手工擀的面条上,撒一把葱花和辣椒面,汤鲜、肉香、面劲道,辣得人额头冒汗,却把秋日的凉意都驱散了。

傍晚的街头,秋风里飘着糖炒栗子的香。西安的回坊、咸阳的老街,糖炒栗子摊前总围着人,黑砂和栗子在大锅里翻炒,“哗哗”的声响里,甜香越飘越远。刚炒好的栗子烫手,剥开硬壳,金黄的果肉冒着热气,甜糯中带点焦香,是陕西人秋日里最爱的零嘴。还有巷口的柿子摊,临潼的火晶柿子红得透亮,像小灯笼似的堆在竹筐里,捏开薄皮吸一口,甜得像蜜,连籽都带着清润,那是关中秋天独有的“蜜味”。

陕西的秋分味道,没有那么多精致的讲究,却藏着土地的馈赠和日子的烟火。是玉米的清甜、苹果的脆甜,是羊肉面的香辣、芋头炖肉的醇厚,也是糖炒栗子的焦香、火晶柿子的蜜甜。这些味道,混着秦岭的风、黄土的气,刻在每个陕西人的记忆里,提醒着我们,秋分不仅是节气的更替,更是岁月里最踏实的丰饶与温暖。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