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洁因子,沉淀了诸多修身做人和为官从政的智慧结晶。二十四节气凝聚了中华先民探索大自然、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诸多因素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时至今日,仍然为我们农耕生产和日常生活所应用。二十四节气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独特的社会人文哲理和别具一格的廉洁文化。
正如二十四节气歌描述的次序:“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的轨迹,从立春到大寒,往来更替,周而复始。节气中有清明和小满,崇尚风清气正,反对奢靡贪腐;提倡小得盈满,预示物极必反。
对于二十四节气的遵循和廉洁的恪守,两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共性有三点:
第一,都有敬畏心,不妄为。遵循二十四节气就要敬畏天地,敬畏自然,敬畏世间万物。最惊心动魄、生动传奇的节气是惊蛰。蛰隐敛藏养生,惊蛰放响春雷。它融化冰封的冻土,唤醒沉睡的农人:“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恪守廉洁就要敬畏天道,敬畏人心,敬畏法度。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熹曾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东汉时杨震为官公正廉洁,不谋私利。他赴任东莱太守途经昌邑县时,县令王密是他的学生,晚上拜访畅谈至深夜。临行时王密以十斤金子相赠,并说夜里没有人会知道。杨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廉洁者笃信“举头三尺有神明”“暗室亏心、神目似电”的处世真言,不因心存侥幸而放纵、不以不被人知而妄为。
第二,都有警惕心,不妄取。遵循二十四节气就要人类对于大自然的开发索取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淮南子·主术训》中说“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在二十四的每一个节气里,古人都硬性规定了具体的禁忌条款,如“立春”和“雨水”:祭品不得用母畜,禁止伐木,不得毁鸟巢,不得捕杀幼小的、怀胎的、刚出生的动物,不得捕杀学习飞翔的鸟及小兽,不得掏鸟蛋,不可大兴土木。廉政则不苟得,不妄取,不受不义之财。
恪守廉洁就要常常心存警惕,警钟长鸣,时时刻刻告诫自己,不要起非分之念,不要取非分之财。正如西汉文学家刘向所说的:“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
明代薛瑄在《从政录》中写道:“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他在明宣德三年出任广东道监察御史,出监湖广银厂后查禁贪污,整肃吏治,离任时两袖清风。“在沅凡三年余,所至多惠政。首黜贪墨,正风俗,罢采金宿蠹,沅民大悦。”薛瑄曾在寓所照壁上题诗明志:“有雪松还劲,无鱼水自清。沅州银似海,岂敢忘清贫?”
廉洁者秉持“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人生信条,从不放松警惕,从不逾越底线。
第三,都有知足心,不妄思。遵循二十四节气就要人们奉行天地间的运行规律,感知到自己只是浩瀚宇宙的一分子,对于大自然的馈赠应当心存感激,知足常乐。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开启了四季,小寒、大寒、小暑、大暑标注了凉热,春分、秋分显示昼夜均分,夏至、冬至演绎阴阳互换。
恪守廉洁就要始终赓续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保持清醒的头脑,珍惜当前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不觊觎非分之物,不染指不义之财,从而达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境界。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子表后主》中自白:“出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在位高权重时尚能知足知止,体现了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君子之风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智慧。
廉洁者要懂得知足,正确对待需求,善于节制欲望,读懂、参透、悟深“知足常乐”的深刻哲理。
遵循二十四节气的运行规律,躬耕者见证了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轮回。恪守克己奉公的行为规范,廉洁者承诺了敬畏天地、顺应轮回、不妄不纵、知足常乐的一生坚守。天地有节,四时有序,人生遵规有节方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