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看完《南京照相馆》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灯光渐暗、银幕亮起,影片将我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的1937年。电影《南京照相馆》以其独特视角,将南京大屠杀这段沉重历史缓缓展开,观影后,我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其中蕴含的深意,更与廉洁自律的精神不谋而合,引人深思。
影片聚焦南京沦陷后的“吉祥照相馆”,讲述了邮差阿昌、照相馆老板老金等一群普通百姓,在被迫为日军冲洗照片时,意外发现日军屠城罪证底片,随后冒着生命危险将底片运送出去的故事。导演巧妙运用“照相”这一核心动作,将枪支、刺刀与相机、胶卷并置,深刻揭露日军暴行与对真相的篡改。比如日军摄影师伊藤一边拍摄屠杀场景,一边奉命摆拍“中日亲善”伪证,婴儿的啼哭被残忍扼杀在镜头前,相机沦为篡改历史的帮凶,这些情节看得人揪心又愤怒。
片中的人物刻画得细腻真实,展现出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与光辉。阿昌从只求保命的邮差,在目睹同胞苦难后,内心良知被唤醒,双手颤抖着在显影液中抉择,最终为守护罪证牺牲自己;老金从起初的胆小怕事,到用生命捍卫底片,完成从“小我”到“大我”的跨越;翻译官王广海在良知与生存间挣扎,虽为日军服务,却暗中帮助照相馆众人,他的矛盾心理精准反映出战争中部分人道德选择的艰难。他们守护的不仅是几张照片,更是民族的良知与历史的公正。这份在绝境中对“公义”的坚守,恰是廉洁精神的本质——不为私利动摇,不为诱惑折腰,始终将集体的、长远的价值置于个人私欲之上。
这些普通人的坚守与抉择,与廉洁自律的要求高度契合。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会面临诸多诱惑与挑战,就像影片中的人物面临生死考验一样。廉洁自律,正是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坚守内心的正义与原则,不被利益诱惑,不向恶势力低头。现在,廉洁的考验或许少了生死抉择的惨烈,却多了日常细微处的侵蚀。就像影片中人物拒绝日军的“封口费”,我们面对工作中的“小恩小惠”“人情世故”,能否守住原则的底线?他们为了真相甘愿隐姓埋名、直面危险,我们手握权力或资源时,能否摒弃“特权思想”,始终以公心行事?
历史的镜头冷峻而真实,它记录下坚守者的光芒,也照见投机者的渺小。《南京照相馆》让我们明白:廉洁从来不是被动的约束,而是主动的选择——选择站在良知一边,站在公义一边,站在更长远的价值一边。这种选择,在任何时代都值得敬畏与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