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涝池 渗井和水窖
来源:永寿县纪委监委 作者:蒙海龙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5-09-11 18:11:01

随着第一场秋雨的到来,天气仿佛直接从夏季到了冬季。今年的秋雨来得很突然,人们慌乱地翻出长袖衬衫和外套,迎接骤然的降温。这雨,一下便是一周,丝毫没有放晴的意思。天空总是阴沉着脸,云层低垂,压得人心里也仿佛蓄满了水汽,沉甸甸的。空气里弥漫着湿土和草木腐烂的气息,清冷而微腥,这是秋天独有的味道。窗外的世界被雨帘隔开,雨滴顺着玻璃窗蜿蜒滑落,任思绪随着雨丝飘远,无端生出几分惆怅,几分寂寥,却也有一份难得的宁静与安闲。和同事一句闲聊,聊到了记忆中的涝池,我的思绪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回忆起在村里度过的美好童年。

我的童年是在渭北高原农村窑洞里度过的。成年后,我才知道,那叫作下沉式窑庄。据爷爷说这个窑庄是分家时,由曾祖父组织爷爷辈们一起开凿的。那时,渭北高原的窑庄是纯人工开凿,土方量很大,需要的人工多、用的时间很长。一亩左右的窑庄要挖五六米深,加上正北面三口大窑洞,东西两面各两口窑洞、南面两口窑洞加一口窑洞向上直通地面,即使放到现在,也是土方量达数千立方米的大工程。所以窑庄建成后,爷爷和八爷两家就搬进了新窑洞。

说到秋雨,特别是秋雨绵绵,有时长达一个月的连阴雨在农村俗称“霖子雨”,这个雨季就为我们儿时的童年增加了不少的乐趣。

在下雨前,大人们根据经验是要在窑洞顶部的碾麦场进行除杂草、夯实的,我们便跟在大人后面拔草、打杂。等他们套着牛拉着石碾子把碾麦场碾得光溜溜的后,我们就可以在场里玩耍嬉闹。现在才知道,雨前这样做,就是为了防止积水和雨水下渗。快下雨时,他们就会把洞子口(土窑庄的出口)打扫得干干净净,甚至把庄子门口外面也扫一遍。这个活计,我们是绝对参与的,因为大人们告诉我,地面流过的水就是为我们自己攒生活用水,所以我们也是很认真地参与的。

雨下起来了,那时好像是没有那么多雨伞的。我们就成群结队,或披塑料纸,或披肥料袋,甚至什么都不带,顺着地面的水流一路追着玩水。那时我是多么的好奇,那么多水,究竟从哪里来,又会流向哪里去。

院子里的水,顺着地面流进了院子里的渗井。那口深井一直在那里,比地面稍低一点,上面盖着一块石板,石板上有个大洞,平时用块石头盖着,下雨天就去掉石头,雨水就会从那洞口流入。那个渗井从来没有满过,好像是个无底洞。我也是在晴天偷偷搬开石头向下看了好多次,这也算是儿时未解的谜团吧。有了渗井,我们的窑洞永远是不会进水的,而且雨后,很快院子就会不再泥泞。

窑庄的洞子口外面,向东边挖了一个浅窑,里面就是我们的水窖。下雨的时候,窑庄外面干净的地面水,就从斜坡上流到水窖了。我小时候喝的就是窖水,一般雨后要等几天后才可以打水。我最喜欢和大人一起摇着辘轳,看着水打上来就非常高兴。连阴雨后,水窖的水位很高,有时他们就用绳子直接打水,这时候也许是怕有危险,是不允许我们靠近的。窖水打上来再向大水缸里面存放或者是用水的时候,需要用两层纱布过滤一下。奶奶过滤窖水的时候,每次我都是在旁观看,过滤下来有一点点沙土等杂质。大人们这样教导我们:窖水是不能和井水一样直接喝的,必须经过煮沸消毒。就是那口水窖,养活了我们这个院子十几口人,毕竟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每天需用大量的水。窖水的味道很是独特,也许是陈旧的土腥味、也许是清新的泥土味,但别样的味道让人无法忘怀。

雨水顺着村里弯曲的道路或向东,或向南,大多雨水都流向了村东南角的涝池内。我们踩着水、跟着雨水跑,一直跑到涝池边。涝池是真的大,竟能容下这么多雨水!周围是大半圈的树围着,依稀记得有几棵杨树和皂角树、十几棵柳树,还有几种不认识的树。由于涝池很大很深,远远望去是看不见水面的。那时的农村几乎村村有涝池,就是为了存贮天然的雨水。雨天存水晴天用,涝池边的风景总是美好的。晴天里,妇女就是涝池边的大部队,三三两两一堆,在涝池的东边、北边,一边说说笑笑拉着家常、一边挥动棒槌洗着衣服。西边进水的地方,那是叔伯们拉着牲畜饮水的地方,记忆中最多的是牛,它们懒散地喝一会,还抬头张望一会再继续喝,仿佛很珍惜出来的机会透个气歇一下!涝池的南边相对平缓些,就是那些大一点的孩子或青年人下水的地方。伏天,他们总是冷不防地跳进水里冲向涝池中间,扑腾几下钻出水面,再潜下去,再出水面。那时我年龄比较小,胆子更小,是没有下去游过,总是很羡慕地站在涝池边看着。晴天里涝池边总有忙碌的人,一到下午,涝池里的水就被搅动得浑浊泛黄,但只要经过一夜沉淀,涝池的水又是那么清澈干净,也许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吧!

如今站在雨天的楼房里,望着马路上溅起的水花,忽然很怀念儿时的渗井、水窖和涝池。几千年的民间智慧不仅造就了抗旱防涝的简易设施,更是人类文明延续千年的见证。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