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扎根基层 担当作为——读《梁家河》有感
来源:旬邑县土桥镇纪委 作者:李睿琛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5-09-11 18:07:47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市延川县安驿镇梁家河村的故事,在下乡的7年里,习近平总书记依靠自己坚强的毅力过5关“跳蚤关、厕所关、劳动关、生活关、思想关”,明确了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通过认真研读也让我对基层工作有更深的体悟。

坚定信仰,真情服务群众。《梁家河》一书中基层干部的工作起点是为人民群众服务,走入群众了解群众所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镇工作的服务对象正是人民群众,他们生活中的操心事、烦心事需要我们基层干部解决,要把群众“心上事”当成“上心事”,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作为基层工作者要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念,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初入基层我会积极在思想上转换角色,从“学生思维”到“职业身份”,从“被服务者”到“服务者”,认真对待每项工作任务,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群众沟通时耐心多一点、微笑多一点,倾听群众的需求时适当做好记录,给予群众切实相关的专业帮助和服务。定期反思自己近期的工作,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并写下相关记录,不断提升自己的干事技巧,磨炼心性,沉下心干事,扎根乡镇。

敢于担当,勇于克服困难。为群众办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这个过程需要基层干部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常说“在有条件有机会时,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这才有了梁家河五座大坝,知青淤堤坝,为梁家河开拓了最好的、最平整的土地,让梁家河的粮食增产。没有习近平总书记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就没有梁家河第一座水坠坝,就没有沼气池过秦岭。工作上,我会服从领导的安排,严格按标准办事,对分内之事,尽职尽责;对困难之事,攻坚克难。群众之事无小事,遇到问题时我也会积极向同事、向领导请教,倾听各方意见,学习他们的办事经验,工作方法。不断精进个人专业素养,在同事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善于思考,勤学习敢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能带领群众建成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得益于总书记爱学习。当习近平总书记在报纸上读到一篇介绍四川人民推广利用沼气的文章,心潮澎湃。他步行几十里山路来到延川县城,争取县里的支持。随后,习近平总书记等一行6人辗转千里前往四川“取经”,40天走了5个地区17个县,每到一个沼气池,他们都搭上梯子下到里边看,白天考察,晚上总结。这样的巧干让延川县在1975年建成沼气池3200多口。面对乡镇工作,努力做“学习型干部”。学政策理论,精准把握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战略方向;学先进技术,运用大数据提升服务效能;学群众经验智慧,在实践中学会沟通协调,克服“本领恐慌”的危机感。

艰苦朴素,弘扬时代正气。习近平总书记与梁家河的群众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促使习近平总书记更认真负责、不浮躁,而习近平总书记热爱学习的种子也洒满了梁家河这片地。浓厚的人情味,在一声声关切中表现出来,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我把心留在了这里”。作为新入职的基层干部,我会坚持运动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八小时内外严格自我管理,洁身自好,切实做到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一花不是春,孤雁难成行”生活中团结同事,共同参加羽毛球、跑步等锻炼活动,争取把同事发展成朋友,提升工作效率、工作默契度。

“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的故事是历史的教科书,更是基层干部的行动指南。在基层岗位上,我会磨炼干事本领,增长才干,锤炼优良作风,不负青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