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处眺望,桑镇杨双山祠堂静静矗立在双山村中,四周绿树环绕,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走近祠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祠堂外的两行大字——“通理精医惠千家,兴农重教功万代”,苍劲有力的字体彰显着杨双山先生一生的功绩。祠堂大门两侧,曾有一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它们虽历经岁月的洗礼,但依然神态威严,仿佛在守护着这里的一切。这是我在桑镇纪委工作的第七个年头,那些沾着晨露的案卷、浸着汗水的足迹,都在讲述着基层纪检人以文聚力、以廉铸魂的故事。
铁纪如弦守初心。“执纪者必先守纪,律人者必先律己。”总书记的话语常萦绕耳畔。“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深刻认识到,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决做到监督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将党纪国法、规章制度烂熟于心。从先进模范的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从反面典型的教训中反思警醒,我曾参与过一场廉政教育培训,其中展示的一个个因贪腐而坠入深渊的案例,让我深受触动。那些曾经意气风发的干部,因一时的贪念,不仅毁掉了自己的前程,更损害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坚守廉洁底线的决心。记得去年核查某村发放村民养老金时,老会计攥着泛黄的账本手直哆嗦:“这些年都是老规矩……”我翻开《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新修订章节,用红笔圈出关键条款:“纪法如秤,称量的不仅是数字,更是民心。”
学思践悟淬锋芒。每周的“桑镇纪法学习”已成惯例。我们在《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探寻方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实施条例》里研磨技艺。在参与基层项目建设时,面对各种利益诱惑,我时常反思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提醒自己要为群众谋福祉,而不是为个人捞好处。通过不断地思考,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责所在,也更加懂得了廉洁从政的重要性。在工作中坚持原则,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在一次处理群众信访问题时,我发现其中存在一些违规操作的线索。尽管面临着各种压力,但我没有退缩,而是积极配合调查,最终让违规行为得到了纠正,维护了群众的利益。在学、思、践的过程中,不断领悟党风廉政建设的真谛,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每一次参与廉政教育活动,每一次处理涉及廉洁问题的事件,都让我对党风廉政建设有了更深的感悟。我深刻认识到,廉洁不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精神追求,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政治品格。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通往桑镇西桥村的祝西路上,每次下村走访到这里时,我的布鞋总要沾满晨露浸润的泥。这泥土里藏着农家灶台的烟火气,也裹着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殷切目光。去年处理某村干部违反工作纪律的案件时,说情电话从早到晚响个不停。有老同事半开玩笑地劝:“乡里乡亲的,差不多得了。”那晚在纪委办公室,办公室墙上的“打铁必须自身硬”书法作品,与案头《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条例》相互映照,摊开在第三章,我对着墙上的入党誓词反复追问自己:如果连原则都能打折,凭什么让群众相信纪律的分量?那时的月光与墙上墨痕相映,倒像是某种隐秘的经纬,在方寸之间织就纪律的网。作为乡镇纪检监察干部,我愈发明白:“打铁还需自身硬”绝非一句口号,而是深植在基层监督一线的生存法则——唯有刀刃向内淬炼筋骨,才能劈开乡村治理中的沉疴积弊。
站在杨双山祠堂的飞檐下,望着漫山新绿,忽然懂得“自身硬”的深意:它不是冰冷的钢铁铠甲,而是滚烫的为民初心在千锤百炼中凝结的锋芒。山高路远,唯以硬立身,方得始终。当清风掠过万亩麦垄,当正气扎根千村万户,我们这些基层纪检人,愿做永不生锈的“纪律螺丝钉”,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上,以忠诚之笔书写新时代的清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