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重走延安路 初心铸忠诚
一名纪检监察干部的圣地感悟
来源:三原县纪委监委 作者:雷武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5-09-02 17:39:59

利用年休假,我又一次重游革命圣地延安,当我站在延安宝塔山下,望着延河水缓缓流淌,指尖拂过杨家岭窑洞斑驳的土墙,耳畔仿佛又响起了70多年前的窑洞里传来的铿锵讨论声。作为一名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干部,此次重游延安革命圣地,不是简单的“打卡”纪念,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初心对话,一次直抵灵魂的精神洗礼。当红色印记与纪检监察人的使命担当交织,那些镌刻在黄土高原上的革命精神,便有了更为深刻的时代注解。

初到延安,最先震撼我的不是鳞次栉比的纪念馆,而是“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在枣园旧址前的厚重分量。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窑洞写下《改造我们的学习》,将“实事求是”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这四个字不仅指引中国革命走出迷茫、走向胜利,更成为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制胜法宝。驻足于此,我不禁想起自己查办的一起基层“微腐败”案件:某村党支部书记以“误工补贴”为名虚报冒领资金,起初他百般辩解,称“村里事杂,村干部工资少,拿点辛苦钱合情合理”。面对这种模糊认识,我们没有简单定性,而是调取3年村务台账,走访20余户村民,用扎实的证据链还原事实真相,最终既依规依纪作出处理,让“纪律红线不能碰、事实依据不能虚”的观念深植人心。

纪检监察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既要讲原则的“硬度”,也要有为民的“温度”,而这种“刚柔并济”的工作方法,在延安时期的“只见公仆不见官”中找到了源头。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一张“干部廉洁公约”的泛黄手稿让我驻足良久:“不贪污、不浪费、不收受礼物、不挪用公款”,短短十六字,道尽了共产党人的清廉本色。当年,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与群众一起纺线、种地;八路军将领与士兵同吃小米饭、同睡土炕,这种“官兵一致、干群一心”的鱼水情,正是我们党赢得民心的关键。

去年,我在负责某乡镇信访案件时,遇到一位老人反复上访,反映征地补偿款发放滞后问题。起初,老人情绪激动,认为“干部不作为”。我没有急于解释,而是带着案卷多次上门,一边倾听老人的诉求,一边梳理补偿款发放的流程节点,最终发现是因村级账户合并导致的流程延误。我们不仅协调相关部门加快审批,还向老人详细说明每一个环节的进展,老人的态度渐渐缓和,最终在补偿款到账后专程来办公室表示感谢。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延安时期的“群众路线”从未过时,纪检监察干部既要做“铁面包公”,更要做“群众贴心人”,用真诚化解矛盾,用实干赢得信任。

在王家坪革命旧址,一间简陋的会议室里,挂着当年八路军总部的作息时间表:“早上6点起床,晚上10点熄灯,工作学习时间不少于8小时”。讲解员介绍,即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延安的干部始终保持着“挤时间学习、抢时间工作”的劲头,毛泽东同志的许多重要著作,都是在油灯下熬夜写成的。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工作日常,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从大数据监督到职务犯罪案件查办,从换届风气监督到民生领域专项整治,每一项工作都需要过硬的业务能力。

去年,我参与查办一起国企管理人员涉嫌受贿案件,面对复杂的资金流向和专业的财务术语,一度感到无从下手。但想到延安时期干部“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韧劲,我沉下心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条款,向审计部门的专家请教财务审计方法,最终通过梳理200余笔银行流水,找到了关键证据。这件事让我明白,新时代的纪检监察干部,既要传承延安精神中“勤学苦练”的作风,更要克服“本领恐慌”,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才能在反腐败斗争中当好“尖兵”和“利剑”。

离开延安的那天,夕阳为宝塔山镀上了一层金边。回望这片孕育了伟大革命精神的土地,我心中的使命感愈发强烈。作为新时代的纪检监察干部,我们手中的“戒尺”,一头连着党的纪律规矩,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的期盼;我们肩上的责任,既要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红色江山,更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保驾护航。

延安精神不是陈列在纪念馆里的文物,而是融入血脉的信仰密码;革命先烈的牺牲不是历史书上的文字,而是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火炬。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此次延安之行为新的起点,把“实事求是”的作风融入监督执纪问责的每一个环节,把“为民服务”的初心落实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每一件实事中,把“廉洁自律”的本色体现在面对诱惑考验的每一次选择里,以忠诚干净担当的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纪检监察干部的使命答卷,让延安精神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征程中永远闪耀光芒。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