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把永寿县纪委监委的牌匾晒得暖融融的,鎏金的字迹在光影里轻轻漾动,像在静静细数着时光。驻足楼前,恍然惊觉自己跻身这支纪检监察队伍已整整一年。这三百多个日夜,没有惊心动魄的波澜,更像一场温润而深刻的修行,让“廉洁”二字从书本上的概念,变成了刻在心底的信仰。
犹记初入岗位时,第一次跟着驻县委办纪检监察组的苏组长去村里核查问题线索,乡间土路颠簸,车轮碾过碎石子发出“咯吱”声响,苏组长却借着这段车程,把纪检工作的“门道”细细揉进家常话里。他说,在综合岗得守“三勤”,文件要逐字看才漏不了政策要点,台账要及时记才乱不了工作头绪,流程要反复梳理才卡不住关键环节;外查时得持“三细”,问线索要细到每个时间节点,核证据要细到每份签字手印,听群众诉求要细到每句弦外之音;内审时须求“三实”,查账目要实打实地对凭证,对政策要实打实地找依据,写报告要实打实地摆问题……那些话语,没有高深理论,却字字句句都是纪检工作的“真经”。
后来轮岗之际,苏组长特意找了张便笺纸,写下“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赠予我,如今这张便签,仍牢牢贴在我工作笔记的扉页,每次翻开,都像听见苏组长温和又坚定的再次叮嘱。
真正让我读懂“纪律”二字分量的,是纪检监察室那一排排磨出毛边的书。每个同事的桌角,都立着《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等“案头卷”,书页间夹着彩色书签,空白处爬满朱红批注——有的是对条款的延伸解读,有的是办案时的实战心得,还有的是对复杂案情的梳理标记。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里,藏着纪检人对“廉洁”最质朴的坚守、最执着的追求。
而真正让条文从纸上“活”过来,变成血液里警铃的,是那个值守留置室的夜晚。逼仄空间里,连呼吸都带着清晰的回响,三小时的静坐值守,却胜过三年廉政课堂。在那片极致的寂静里,忽然懂得了“纪律既是约束也是保护”——约束的是越界的欲望、失控的私心,保护的是干事的底气、做人做事的清白。走出留置点时,晨光恰好刺破云层,给大地镀上一层薄薄的金辉。我站在楼下,指尖在手机备忘录里匆匆敲下:“莫轻看礼单里的‘人情世故’,勿小觑宴席上的‘杯盏交欢’,那些腐蚀的菌斑,总在纪律松懈处悄然滋生。”回到单位,我把“三个务必”工工整整又抄在工作笔记本扉页,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像在心里刻下一道永不褪色的提醒。
一年时光,在翻阅案卷的指尖、走过的乡村土路、敲击键盘的声响里悄然溜走。这段日子,锻打的不是履历上的一行记录,而是融进血脉的纪律基因,是让“廉洁”从“知道”变成“做到”的行动自觉。作为一名青年纪检干部,我们或许经验尚浅,但胸膛里装着滚烫的热血;或许力量有限,但心里揣着纯粹的初心。未来的纪检路还很长,这一年里学到的严谨、感受到的温度、刻在心里的规矩,会像一座清晰的坐标,指引着我每一步都走得稳、走得正,让清廉之心,伴往后每一段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