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之启示
来源:驻乾县政府办纪检监察组 作者:张醒云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5-08-29 17:07:35

康熙朝官场盛行送礼陋规,新任官员需向上司馈赠数千两白银以表“敬意”,张伯行任福建巡抚时,以一纸《禁止馈送檄》对抗这一风气。此檄文的内容是:“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禁止馈送檄》百姓称之为“金绳铁矩”,张贴于巡抚衙门与张伯行居所院门,形成“物理警示”,直接震慑送礼者。康熙御赐“廉惠宣猷”匾额,将张伯行树为“天下第一清官”典范。

这篇檄文的核心思想其一是名节与民本的统一,以“一丝一粒”象征廉洁底线,将个人名节与百姓利益绑定,强调“取一文即失人格”的荣辱观;其二是防微杜渐的警示,从“一厘一毫”切入,揭示微利贪腐对廉耻的侵蚀,打破“交际之常”的潜规则;其三是权力伦理的重构,以“宽一分”与“取一文”的对比,重构官员与百姓的关系,强调权力应服务而非索取。

今日的我再次拜读,借鉴“檄文”内涵,结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得以启示。一是“微腐败”防治,借鉴“一丝一粒”理念,警惕节日收礼、公务接待超标等“小贪”隐患,建立“小事小节”监督机制;二是家风建设,对比张伯行约束家人“寸丝不得入署”,反思现代“亲属贪腐链”问题,推广“廉洁家庭承诺书”;三是制度建设,将“名节”理念融入党员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家风考核等制度,实现“道德自觉”与“制度约束”互补。

《禁止馈送檄》以极简文字构建了传统廉政思想的核心范式——以名节为盾,以民本为矛,以细节为刃。其价值不仅在于历史镜鉴,更在于为现代廉政教育提供了“文化符号+制度创新+警示教育”的三维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此檄文,强调“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赋予传统廉政思想现代生命力。我们党员干部更应将“名节”升华为“党性名节”,以“政治生命”高于个人声誉,以理想信念抵御物欲诱惑,让历史警示真正照进我们的心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