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如同黄色缎带般萦绕在咸阳身边的大河,是关中平原当之无愧的母亲河。它自西向东奔涌而来,绵延八百余公里,以其浑浊而丰沛的水流,滋养了两岸苍生数千年,更承载了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与蓬勃的今天。
回望千年,渭河是咸阳立城兴邦的天然根基。秦人崛起于西陲,正是看中了渭河北岸这片背山面水、沃野千里的形胜之地。渭河,成了秦国东出的黄金水道,秦将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南下灭楚,其粮草辎重正是依托渭河运输得以保障。秦汉之际,咸阳作为京畿重地,渭河更是国家命脉,汉代长安被称为“陆海”,其物资转运的核心枢纽便是咸阳附近的渭河漕运码头,满载关东粟米的船只络绎于途,维系着庞大帝国的运转。咸阳古渡,舟楫往来,千帆竞发,其盛况可想而知,两岸沃土因渭水的灌溉成为膏腴之地,“八百里秦川”自古富庶,渭河的滋养功不可没。
穿越唐宋明清,渭河始终是咸阳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它不仅是繁忙的运输动脉,更是关中农业的命根。郑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引渭河水灌溉,使“泽卤之地”变为良田沃野,“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赖此支撑。唐代诗人描绘的“渭城朝雨浥轻尘”,那温润景象背后,是渭河默默不息的润泽之功。尽管王朝更迭,都城迁移,咸阳作为渭河明珠的地位从未黯淡,它一直是关中平原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与区域中心。渭河的涛声,伴随着岸边的捣衣声、纤夫的号子声、市集的喧闹声,谱写着咸阳古老而恒久的日常交响。
历史的车轮驶入近代,渭河同样经历了沧桑。传统的漕运因铁路兴起而逐渐式微,但它在农业灌溉、城市供水上的作用愈发关键。然而,工业化进程也曾让母亲河蒙尘,过度取水、污染排放一度让河水枯瘦浑浊,生态告急,对渭河保护与治理共识日益凝聚。
今日的咸阳渭河,在生态优先的理念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成效卓著,宏伟的咸阳湖如明珠嵌于新城之畔,水面辽阔,碧波荡漾。昔日的荒滩泥岸已被绵延数十公里的滨河生态公园所取代,绿树成荫,步道蜿蜒,鸟语花香。橡胶坝调控着水位,防洪标准大幅提升,“水患河”已成安全屏障,水质持续改善,曾经久违的鱼虾、水鸟正在重返家园。清晨,市民在步道上晨练奔跑;傍晚,广场舞的旋律在亲水平台回荡;周末,家庭在绿地上野餐嬉戏,孩子们在沙滩乐园欢笑。咸阳湖风景区早已成为城市最具活力的客厅和生态名片,渭河前所未有地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与精神家园。
渭河,这条古老的河流,从未停止奔涌。它从历史的深处流淌而来,携带着秦砖汉瓦的厚重记忆;它穿越岁月的风雨,依然以其不竭的生命力,灌溉着两岸的农田,浸润着咸阳的城市肌理,抚慰着市民的心灵。它是一部流动的咸阳史册,承载过往的辉煌与教训;它更像一位不老的母亲,以其浑黄的乳汁,依旧滋养着、塑造着、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每一次呼吸与脉动。咸阳与渭河,血脉相连,共生共荣,这份情缘,将随着渭水的奔流,绵延至无尽的未来。这便是咸阳渭河——一条流淌在岁月里的不朽血脉,一座城市永恒的文化底色与精神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