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大地北端,陕甘交界之处,长武以其沟壑纵横的黄土地貌,见证着中国革命的烽火硝烟。这座连接关陇的战略要冲,不仅是古丝绸之路的驿站,更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成为西北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从地下党人的隐秘斗争到空中战士的热血传奇,长武儿女用生命与信仰,在历史长河中镌刻下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
丰碑永矗:八位烈士的血色印记
长武县城宜禄街中段的烈士纪念碑,如同刺破苍穹的利剑,守护着这片浸染革命热血的土地。这座始建于1954年的丰碑,最初为纪念王庶民、崔景星等八位烈士而建,如今已成为全县人民缅怀英烈的精神圣地。碑体铭文由民主人士鱼澄如撰写、书法家尚丕勋书写,以刚劲笔触记录着那段惊心动魄的斗争史。
王庶民的故事在长武广为传颂。这位出身私塾的商会会长,1946年11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以“民生魁”商号为掩护,建立地下联络点,为边区运送物资、绘制敌军事布防图。1949年7月被捕后,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他坚贞不屈,直至7月14日与崔景星等四人一同英勇就义,时年46岁。就义前,他拒绝亲友劝离,留下“我若出事,必设法营救同志”的遗言,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
崔景星这位贫苦出身的年轻党员,以小贩身份为掩护传递情报,深入乡村发动群众。1949年解放前夕,他与王庶民同时被捕,在狱中受尽折磨仍严守党的秘密,最终与三位战友一同壮烈牺牲,年仅29岁。
此外,刘生荣在旬邑战斗中血洒疆场,文德昭在兰州执行先遣任务时遇害,蔡占甲、胡占彪在“11・28惨案”中为掩护同志牺牲,焦志石在抗日战争中捐躯,郭云德为革命积劳成疾。八位烈士的英名镌刻在纪念碑上,他们的精神如同长明火炬,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星火燎原:习仲勋的革命起点
亭口镇亭北村老龙山的窑洞群,是习仲勋革命生涯的重要起点。1930年2月6日,年仅17岁的习仲勋受中共陕西省委委派,只身来到亭口开展兵运工作。他以教书先生身份为掩护,在当地农民中发展党员,建立秘密联络站。1932年4月2日,震惊西北的两当兵变在此策源,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习仲勋任队委书记。
兵变失败后,习仲勋因病在老龙山窑院休养。1932年,他带着未愈的伤病奔赴耀县,与刘志丹会合,共同开创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这段经历不仅锻造了他的革命意志,更孕育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如今,占地840亩的亭北村革命活动旧址,已成为国家3A级景区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窑洞内陈列的革命文物、复原的办公场景,无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2025年,这里入选陕西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通过“重走兵运路”“窑洞党课”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课堂。
长空铸剑:罗沧海的空战传奇
长武洪家镇马寨村的罗沧海故居,至今仍留存着这位空战英雄的成长印记。1948年长武解放后,贫苦农家子弟罗沧海投身人民军队,1951年加入志愿军空军。在朝鲜战场上,他驾驶米格-15战机,以精湛的技术和无畏的勇气,书写了世界空战史上的传奇。
1951年12月5日,在清川江口上空,罗沧海面对4架 F-84敌机的逃窜编队,果断切半径拦截。他利用阳光掩护占据有利位置,在145米超近距离连续开炮,1分钟内击落3架敌机,创造了人类空战史上的奇迹。同年11月6日首次参战,他驾驶中弹失控的战机冒险返航;12月3日空战中,他在油箱告警的情况下,以滑翔技术安全着陆。抗美援朝期间,他共击落敌机4架,荣立特等功1次、一等功1次,被誉为“空中神炮手”。
1954年1月8日,罗沧海在飞行训练中不幸牺牲,年仅24岁。他的事迹被载入空军史册,其驾驶的战机模型陈列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空军将士。
薪火相传:红色基因的时代绽放
站在老龙山巅俯瞰长武大地,革命旧址的红旗与现代化城镇的楼宇交相辉映。2025年,长武县以“花开满城・幸福长武”文化嘉年华活动为契机,推出红色朗诵音乐会、革命历史情景剧等28项主题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城市发展血脉。亭北村革命旧址与十里铺田园综合体、青龙山景区串联成线,形成“红色研学+生态休闲”的旅游新模式。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长武人民正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建设“初心苑”党建文化广场,打造“红领巾讲解员”队伍,开展“红色故事五进”活动。从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到当代党员的奋斗实践,长武的红色精神如同滔滔泾河水,始终奔涌向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