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咸阳城北三十六公里处的三原县,清峪河如一条碧玉绸带蜿蜒流淌。河面之上,一座古桥如苍龙横卧,桥身青石斑驳,雕栏古朴,这便是闻名西北的古龙桥。它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历时十一年方得竣工,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沧桑,默默诉说着数百年的风云变幻。
古龙桥,又名“崇仁桥”,其名源自桥下深潭传说有龙栖息,亦因明代工部尚书温纯倡建而获称“尚书桥”。桥身长一百一十米,宽十一米,高三十六米,三孔拱桥如虹跨波,中孔尖拱高耸,两侧孔形渐小,青石以糯米石灰汁粘合,石缝细密如织,历经洪水肆虐仍巍然不动。桥栏石雕二十四孝图,人物栩栩如生,孝义故事流转于指尖摩挲之间,将儒家伦理凝为永恒。清代《三原县志》曾赞其:“水从碧玉环中过,人从苍龙背上行”,一语道尽其雄浑与灵秀。
古桥的诞生,源于对天堑的征服。清峪河古称清河,自秦汉便为南北交通之阻。木桥屡建屡毁于洪涛,百姓困于隔河之苦。明万历年间,温纯回乡省亲,目睹木桥垮塌后的断岸残景,决意“一劳永逸”。他与县令高进孝共筹资金,集匠人智慧,以青石筑桥,终成固若金汤的“卧龙”。桥成之日,南北二城唱戏庆贺,烟火映河,百姓踏桥欢呼,这座石桥自此成为贯通商贸、繁荣文明的脊梁。
时光流转,古龙桥的传说如星河璀璨。相传宋代水涨时,有龙欲毁木桥,三原勇士李靖挥剑斩龙,护桥安宁,故名“龙桥”;而“青蛙申冤”的典故更添传奇色彩——知县遇蛙拦路,探潭得尸,以磨扇配对智破命案,将涉案磨扇铺于桥面,正义与慈悲共存于石纹之间。这些故事如桥身苔藓,在岁月浸润中愈发鲜活,让古桥不仅是建筑,更成了承载民间记忆的精神图腾。
风雨四百载,古龙桥的筋骨未曾折损。清顺治、乾隆、咸丰年间,洪水屡次冲垮桥面房屋,而桥身如磐石不移;民国狂风暴雨亦未能撼其根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政府多次修复护坡与栏板,1985年更于古桥之上新建斜拉式平桥,新桥如飞虹悬天,与古桥并肩而立,一旧一新,如时空对话,构成三原城畔的“双龙饮涧”奇景。1992年,古龙桥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价值终得守护。
如今漫步古龙桥,青石桥面仍留有车辙深痕,似刻着昔日商贾骡马的足迹;二十四孝图在夕阳下泛着暖光,孝子故事如低语流淌。桥头酒馆飘出羊肉泡馍的香气,河畔步道上孩童追逐,老者闲坐,新桥车流如织,与古桥的静谧形成奇妙共鸣。站在高处俯瞰,清峪河碧水绕桥而过,古桥如龙首探水,新桥如龙尾腾空,双桥映波,恍若巨龙腾跃于时光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