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在“实战课堂”里淬炼监督硬功——一名收费站纪检监督员的跟班学习手记
来源:陕西交控西长分公司纪委 作者:李玮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5-06-23 14:55:51

纪检监督工作如何从“纸面”走向“地面”?一名基层收费站纪检监督员走进永寿县纪委监委“实战课堂”,在沉浸式跟班学习中找到了破题密钥。

“扎”进核心战场在真学真干中解锁监督“方法论”5月26日至6月20日,作为永寿收费站纪检作风监督员,我带着“如何把监督做到点子上”的困惑,走进永寿县纪委监委跟班学习。一个月里,我在办公室、信访室、党风政风监督室、案管室和纪检监察室“多岗淬炼”,深入参与了基层“微腐败”集中整治工作的学习研讨,深刻领会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落实落细的具体要求,特别是对违规吃喝等隐形变异“四风”问题的精准识别与监督要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最深的体会是:监督执纪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行之”,既要眼里有“活”,更要手里有“招”。

学调度抓落实,构建闭环管理“微生态”。在纪委办公室的首个工作日,我全程参与重点工作督办会,目睹了“清单化管理—责任化分解—节点化推进”的全流程。老师们反复强调:“督办不是‘催进度’,而是‘抠细节’,既要盯着‘谁来干’,更要追问‘干得怎么样’。”

收费站管理千头万绪,如何让监督“精准嵌入”?我找到了三个发力点。抓政策执行“关键点”。针对绿通查验、超限运输治理等政策敏感环节,明确责任人和办结时限,像纪委“督办案件”一样紧盯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通部门联动“中梗阻”。在设备故障处置、特情工单流转等跨部门协作中,推行“监督跟踪表”,从报修到修复全程留痕,倒逼各岗位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馈闭环”的工作链。树效率导向“风向标”。借鉴纪委“红黄绿”三色督办机制,对收费数据核对、票证管理等日常工作设置“时效警戒线”,让“马上就办”成为常态。

听诉求解难题,把“小窗口”变成“大考场”。在信访室接待群众来访时,一位大爷因邻里纠纷反复投诉,工作人员用了整整两小时“听情绪、理线索、讲政策”,最终让大爷心服口服。老师们说:“信访工作不是‘传声筒’,而是‘滤网器’,既要接住‘怨气’,更要滤出‘问题’。”

收费站作为服务群众的“前哨”,经常要处理司乘咨询、投诉,这些“琐碎小事”正是监督的“源头活水”。建强“民意雷达”。通过收费窗口、服务台及时收集司乘意见和建议,同步在员工微信群开设“吐槽直通车”,让司乘的“急难愁盼”和员工的“心里话”第一时间“上得来”。炼就“辨伪慧眼”。学会从“情绪表达”中剥离“问题本质”——若司乘投诉“收费速度慢”,可能暗藏设备维护不及时的管理漏洞;若员工反映“考勤统计模糊”,或许牵出考勤制度执行不到位的作风问题。做实“闭环回应”。对收集到的问题线索,实行“调查—反馈—回访”三步法,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敲警钟明规矩,让“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党风政风监督室参与警示教育案例剖析时,看到多名基层干部因“一杯酒、一包烟、一次通融”走向违纪违法,我深受震撼。老师们提醒:“‘四风’问题就藏在‘熟人社会’里,监督必须‘瞪大眼睛、拉下面子’。”收费站虽小,却涉及通行费征收、票证管理等“微权力”,稍有不慎就会触碰到纪律红线。画清“风险地图”。聚焦私放“人情车”、虚增绿通减免、废票管理等高风险点,制定“一人一清单”监督措施,让“风险点”成为“监督靶心”。创新“浸润式”教育。摒弃“照本宣科”式说教,收集系统内“微腐败”典型案例,筹划制作《收费亭里的“警示课”》微视频,利用班前会、廉政谈话等场景“见缝插针”开展教育,让“廉洁”从墙上的标语变成心里的戒尺。当好“婆婆嘴”。建立“廉政提醒三必谈”机制——节假日必谈、岗位调整必谈、发现苗头必谈,用“扯袖子”代替“戴帽子”,让“咬耳扯袖”成为常态。

懂程序会核查,让监督执纪“有章有尺”。在案管室和纪检监察室参与线索初核时,我见证了一份谈话笔录修改7次、一组证据链反复推敲3天的严谨场景。老师们强调:“程序正义是执纪根本,哪怕是‘最小的案子’,也要经得起‘放大镜’检验。”收费站日常监督中,难免遇到短款核查、服务投诉等“小问题”,但程序规范决不能打折扣。建强“证据意识”。明确监控录像保存期限、通行数据提取流程、证人证言记录要点,确保每一次调查都能形成“证据闭环”。讲究“谈话艺术。向纪委同志学习“柔性执纪”技巧——与员工谈话时,先听诉求、再摆事实、后讲纪律,既查清问题,又传递组织关怀,避免“对立式”沟通。完善“监督档案”。动态记录员工日常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让“小微问题”有迹可循,也为年度考核、岗位调整提供参考。

跟班札记:这次“实战练兵”,让我真正理解了纪检监督的“温度”与“硬度”——它不是冷冰冰的“挑刺”,而是热乎乎的“护航”。回到岗位后,我给自己定了四个“小目标”。做“探头”不做“摆设”。把监督“触角”延伸到收费一线每个角落,让“苗头性问题”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做“桥梁”不做“壁垒”。既要当好上级纪委的“传声筒”,更要成为员工群众的“连心桥”,让监督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做“铁匠”不做“瓦匠”。苦练线索处置、谈话沟通等“硬功夫”,让每一次监督都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检验。做“宣传员”不做“旁观者”。用员工听得懂的“大白话”、记得住的“活案例”,让廉洁文化在收费站落地生根。

监督之路,道阻且长。但我坚信,只要把纪委学到的“真功夫”用在服务群众的“真战场”,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守住“大车小轴”里的清风正气,为打造“廉洁西长”贡献基层监督力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