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常常如此,先闻其名,再见其人。第一次接触《揣在口袋里的糖》时,还未见过杨丽娟老师,还未窥探此书的全貌,是有幸拿到还未出版的三分之一,是被形象真实的插画所吸引的童心,是被平实细腻的文字所感染的情绪。终得全貌之时,让人爱不释手,读了一章又一章,也会隐隐猜想,到底是怎样平凡而悸动的内心,把珍藏属于自己的童年记忆美好,经过岁月的熨烫,一折一叠的、整整齐齐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细腻笔触背后的洞察者。热爱不在这处,那就在别处,灵魂也是。杨老师她不仅是在生活中扎根的人,也是时常抬头仰望星空的人。她对生活热爱的程度,是我们大部分年轻人所不能企及的,她一个人一边带着孩子,事无巨细的照顾家里家外,一边在学校的三尺讲台发光发热,更难得的是,她于喧嚣尘世能沉淀下来,把灵魂安放,把那一辈人的童年鲜活的呈现在字里行间,用她的精神之粮来充实人们内心的恐慌匮乏,给予读者共鸣与慰藉;她把自己感知幸福的能力,把生活和教育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精心搭建,去弥补、去治愈现代孩子心中的缺失和麻木。这样的初衷和境界,怎令人不闻之赞叹呢?
生活与爱的斑斓拼图。翻开书页,《揣在口袋里的糖》如同一幅细腻的生活长卷。有“咚咚锵”的锣鼓升天、热闹非凡的社火,也有懵懂时和朋友一起“闯猫耳洞”的少年无畏和心惊肉跳;有植树时的撒欢和团结场景,也有年少无知的晕眩和疼痛;有摘杏时的惬意和教育,也有季节的肆意和农忙场景;有家庭琐碎的唠叨,也有体会生活中小确幸的温暖;有孩提惹祸时的忐忑,也有挚友互帮时的感动;有对亲人忙碌的感恩和亏欠,也有为观念各异的不甘和执拗;有对电视机的渴望和执念,也有自行车风波后的悔恨和自责;有文章被认可的骄傲和开心,也有寄信失败的尴尬和崩溃;有上学时的快乐和美好,也有娶媳妇的热闹和喜庆;有过年是的期盼和幸福,也有卖兔换货的难过和释然。那一行行文字,一张张插画,以孩子为第一视角,拼凑出记忆口袋里的“糖”,展现着80、90年代渭北平原普通真实的农村生活,也照应出那个时代的淳朴和力量,它们以微小却温暖的姿态,散落在生活缝隙,拼凑出人性美好与生活本真模样,正是在这快节奏生活中成长的孩子们享受不多的美好。
心灵的暖光与力量。读完此书,恰似冬日暖阳轻抚面庞。我时常想,文章的魅力所在,通常也是见仁见智的一场较量,情感上若能感同身受,那便是一次酣畅淋漓的“战斗”;文字上若能志同道合,那至少也是一场如沐春风的“旅程”。本书绘就的百味生活,于平凡处见不凡,这不仅是一次精神的碰撞,更是心灵慰藉的良方。它提醒着我,在忙碌奔波中,莫忘拾取身边微小幸福。那些“揣在口袋里的糖”,是生活馈赠的礼物,给予我们前行的勇气。它让我重新审视生活,孩子的世界不止在书本里,而在生活的琐碎中,也在感知小幸福的美好中。合上了书,心中满是温暖与力量,愿带着这份美好,在自己人生路上,也能发现并珍藏属于自己的“糖”,且将温暖传递,让生活处处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