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有一天我会死在文物前,因为我热爱这个,它成了我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
“我就想每天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最大的能力,奉献给游客更好地感受。”
一个大水壶,一把小扇子,沉甸甸的双肩包是他的标志性行头。我们一家人在那年暑假以他为时光机,跨越时空界限,对话远古文明。
“这个肚痛帖呀,是有故事滴!那天呀,这个张旭忽感肚子一阵剧痛,大叫:‘哎哟,哎哟,疼死我了……’”边讲他边做出相应的动作,语言幽默风趣,动作生动形象,整个人活力满满,谁又能想到他已七十多岁高龄?全程讲解过程中,他没有大量堆砌专业术语,也不刻意深奥,用一种轻松随和的方式,把文字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这便是讲解员存在的真正意义——虽然,文字会为我们提供更准确的知识链接,但享受观展的同时,更需要良好的视听感受。通过与讲解员的交流了解更多关于文物、关于展览背后的故事,便是讲解员在其中的纽带作用的体现。
谈起“秦汉古船”诞生的历史影响,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再到分久必合的民族交融。偶尔带着几分文人雅客的气质,他的讲述就像微醺后的清淡,平和又温暖,让人倍感温润,又收获良多;像老朋友般轻松,让人不由自主放下心中的距离。
“当讲解员的门槛并不高,想要做好却非常难。”没错,讲解员的讲解内容是否有深度、广度;是否可以将事物延伸拓展讲解;是否条理清晰,内容准确无误;语言表达是否流畅;逻辑是否严谨又让人易于理解;是否做到因人施讲;是否调动观众的好奇心、积极性……这些都是他们在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凡设展览,必有讲解,如果没有这个中间角色,我们很难在短时间了解到文明、艺术和精彩的故事。也许,这便是他大把年纪还如此热爱这份工作的原因。
不论年纪几何,依旧对文化保持热情,也耐得住寂寞。需要知识,更需要一种对文化的深情眷恋。“文物不语却承载了文明的精彩纷呈”,文化传承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