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林思和降生在一个人心惶惶的时候,军阀统治时局不稳,再加上四川地区地震频发,百姓流浪失所,他的童年都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那时吃不饱穿不暖是常事,他没上过学,没念过书,只在红军经过四川时听说过有个专门为百姓办好事的部队,他想要跟这个部队走。
1933年,林思和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时林思和是红四方面军第30军90师经理处战士。川陕革命根据地反六路围攻战役一触即发,鉴于敌众我寡,我军采取了收紧阵地,待机反攻的方针。最后以两万伤亡为代价换来反围攻作战的胜利,巩固扩大了共产党在川陕苏区的影响范围。前线作战的战士固然英勇,而林思和所处的后勤的力量也不容小觑,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他们为第一线的战士及时送上补给和急救物资,保证作战的高效性。党中央号召大家勤俭建军,林思和将敌军缴获的物资装备和自然生长的资源用于我军后勤物资,就算是自己缺衣少食,也不能让前线的战士们饿着冻着打仗。长时间的行军对于后勤保障体系的压力也是极大的,但是林思和顶住了压力,作为后方战士尽到了自己最大的能力。
川陕革命根据地反六路围攻战役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后来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林思和也随之退出川陕革命根据地,进行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长征,在后世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它是军事史上的奇迹,更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但在刚刚开始的时候,林思和根本没有想到,接下来,他要面对什么。
“驻牧之境,则路断人稀,险阻尤甚。”这是史书中,对阿坝红原地域险峻道路情况的描述。而日干乔大沼泽更被称作“死亡之海”。林思和却曾经三次走过这片死亡之地。松潘草地苍苍茫茫,站在其中望不到边际,虽名为草地,实际里面泥沼遍布,稍不留意就会陷进去。那里降水量大,温度极低,在林思和走过松潘草地的时候,那里还是一片荒芜,终日不见天光,被瘴雾笼罩。茫茫沼泽毫无生机,死气沉沉,仿佛要吞噬进入的一切。林思和没有被眼前景象吓倒,虽然一不小心就会冻死饿死,但他依旧随着部队一起,同死神搏命,坚定地迈向这条路。
天空总是下着雨,身边的战士靠在一起取暖,却总有一些睡过一晚天亮之后却再也醒不过来。有的走着走着就倒下了;有的一脚踩进了泥潭,无法挣脱周围人只能无力看着他被淹没;还有的被毒虫叮咬伤势过重失去生命。沿途失去生命的战友痛苦的样子时时刻刻都在拷打着林思和的心神,他有时饿极了也冷极了,却依然看不到出路。但林思和不敢多想,他知道只要那根弦一旦松下来,整个人都会松懈,彻底的留在这片死地。林思和只能拼着一口气,克服重重困难,与战友团结一致,互相搀扶着走出来。要说究竟是什么给了红军如此坚定的意志,那是所有人脑海中只有的一个信仰,就是出发之前党中央的命令:必须走出草地,向西北前进。
林思和曾历任延安兵工厂会计、审计科员、延安石油厂经理科长。冀热辽军区供给部被服科长、军需科长、被服厂副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思和成为了第4野战军后勤财务处副处长、干训队长、被服和直供处副处长,中南军区后勤部军需给养处处长,第55军后勤部副部长。在功勋表彰中,他荣获了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后面还荣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但他却不在意这些荣誉,在林思和看来,这些都是他分内之事,不需要谁来赞扬。这些功勋章被收起来后就再也没有打开,直到林思和去世后,子女才在他的遗物中找到了老人这些尘封已久的荣誉。
林思和这一生最想做的,就是亲自去往大别山七里坪。那里矗立着一座丰碑,汉白玉碑体庄严肃穆,正面镌刻着徐向前将军题写的碑文:“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诞生地”。时间流逝,世事变迁,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这座丰碑,但它确实是林思和的夙愿。这是他漫漫革命路的证明,是许许多多人精神的凝集,更是在林思和心中灵魂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