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心中,城市的商品房只能就其字面意思叫做房子,而家乡的农家小院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家!在商品房林立的小区,同一单元楼上楼下的邻居,多年不认识是正常现象;不清楚对面邻居家里情况更是平常不过!快捷的生活节奏,冷漠的人际关系,趋利的社会关系,造就了商品房不过是混凝土森林中一处鸽子窝而已!而家乡的农家小院想起来都是那么温馨,住得舒心、聊得开心、逛得随心,就连呼吸的空气都是清新自由的。
只有在农家小院才能感受孩童的快乐。走出农家小院,不由得清晰地回忆起儿时的每个童伴,和他们或在田间奔跑追逐,或在那棵几百年树龄已空心的古槐周围“躲猫猫”,或在一起屏住呼吸用竹制筛子做工具套麻雀,或是下到沟里在溪边搬起石头捡螃蟹,如此等等,仿佛就在昨天,又或许就是刚才。在院子里,耳边还不时响起孩童时奶奶的声声呼唤。静坐院中,记起大家挤在简易教室里拼命喊着读书的搞笑场面禁不住还能笑出声。放羊、挖野菜,烧炕、捡柴火,除草、捡麦穗,打谷,掰玉米,这些都是我们小孩的农活,但哪些活计都不过是快乐的载体而已,我们都是撒欢着跑,抢着干,不会觉得累,反而是笑着一路!
只有在农家小院才能放下世俗烦扰。少年在外读书离开家乡,心中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梦想。经过了数十年,在外的所有打拼和劳累,在回到小院的那一刻身体一下松弛下来,心仿佛也静了下来。和叔伯、兄弟们围坐在小院,听着每个人讲述他这一段的工作经历,相互问候长辈的身体情况,倾听他们所说的“家长里短”和各自的见闻趣事,没有任何防备心理,没有任何攀比心态、更没有所谓在外那种怕你富、嫌你穷等想法。晚上,静卧在简易的木床上,放空思想,随意让自我天马行空,内心只有家乡和亲人,暂时放下了内卷的工作压力,放下了交错的人情困扰,放下了紧张的生活压迫,放下了平时几乎所有职务追求、金钱梦想、养老危机等等,这时,你就是纯粹的你,一个在家乡小院生活的你。
只有在农家小院才能经受家风熏陶。在村里,见人打招呼是最起码的礼仪,你要按照村里的辈分逐人打招呼问好。回到老家的时间,你要对家族内的长辈嘘寒问暖,对近期身体不好的长辈,带上礼品前去探病慰问以示敬重。对同辈兄弟家有农活或是建房等活计的,更要去帮帮忙,哪怕只是一小会,也要让家门兄弟们感受到我积极参与的激情。一边干活,一边谝闲,这就是农村生活的常态模式。如果恰逢家族内有红白喜事,这时候才能体现家族的凝聚力,凡是能回家的都回到家乡,由富有经验、大家推选的长辈任执事经理负责分工,有迎客的、上礼的、立桌的、端盘的、帮厨的等等,大家各负其责,紧张有序。晚上空闲下来,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围坐在小院的院子或者在屋子的火炉旁,听长辈们讲述着祖辈甚至是曾祖辈的事情,要求晚辈们要坚持勤俭节约、要遵守礼义廉耻、更要遵纪守法。这时候,大家都是认真听着,时而点头、时而响应一声,毕竟这样的场合是比较严肃的,可以说就是一场生动的“家风课”。
农家小院,我心中的农家小院,承载我幼时欢乐、青年梦想、中年乡愁的农家小院。每逢节假日,我宁愿放弃外面的繁华和美景,回到小院,或是独坐静思,或是亲友满座、又或是独步田间等等,我都肆意感受着故乡的风、倾听熟悉乡音,接受家风熏陶,从而洗涤灵魂、净化自我,感悟人生!这里才是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