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当一缕阳光洒向大地,城市便开始在一阵嘈杂声中渐渐苏醒。
在市区一条繁华的街道上,有一家小超市,上班路过那里,总会看到超市门口一群大妈排着长队,熙熙攘攘,喧嚣声此起彼伏。旁边挂着一条特别醒目的红色横幅,上面写着:“一元秒杀20个土鸡蛋”。只要有免费或者便宜鸡蛋领,大妈们便会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排队的队伍中,而精明的商家也充分利用了这一吸引大妈的“流量密码”——送鸡蛋。经常看到,商场、药店、银行、保健品公司……这些场所,但凡开业或促销,都纷纷推出各种送鸡蛋的活动,以此来吸引大妈们的眼球。除过一些跳广场舞之外,排队领鸡蛋,成了大妈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大妈们对于鸡蛋的热爱,似乎已经超越了简单的食物范畴,成为一种情感寄托和生活乐趣。大妈排队领鸡蛋,成为城市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昨天,在茶室里,我和一个80后的妹妹聊起了这个话题。她无奈地吐槽,说自己的婆婆总是过几天就要往家里拿一些鸡蛋,尽管她一再表示家里鸡蛋已经够多了,放久了不新鲜,但婆婆还是乐此不疲地一大早就去排队领鸡蛋。她真的不能理解婆婆为什么经不住这种诱惑。从茶室回到家,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这背后,也许隐藏着一段关于岁月、关于记忆、关于情感的故事。常听老爸讲起那段苦难的岁月。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短缺。而大妈们,基本出生在20世纪50、60年代,正是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生活贫苦的年代。记得小时候,我们家兄妹三人,只有在谁过生日的时候,老妈才会给煮一个鸡蛋。那时,鸡蛋是多么珍贵的食物啊!有时候,老妈说给我们改善一下伙食,加点营养,也就是炒两个鸡蛋。而平常,鸡肉是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只有在逢年过节或者有特殊大事的时候,才可能享用得到。每逢亲戚家有喜事,比如生小孩、结婚或者过生日,我们总能见到红鸡蛋的身影。那红彤彤的鸡蛋,象征着喜庆和祝福,传递着人们之间的深厚情感。谁家有孩子去部队当兵,乡民们也会提着鸡蛋篮子,从篮子里拿出鸡蛋往那个子弟兵的兜里揣,这在他们看来就是最好的祝福和最好的赠予了。
小时候,我们家住在县城旁边的农村,家里也养了几只鸡。老妈是镇上学校的一名老师,每天都很忙,回家很晚。记得每天放学后,我都会迫不及待地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先看鸡窝里有没有鸡蛋。因为鸡蛋也是钱,可以换取我们需要的物品。有时候,为了节省下来换东西,我们甚至很长时间都舍不得吃鸡蛋。
记得1989年,我以县上第一名的成绩考到了现在的西安长安邮电通信学院,离开了那个清苦而又充满回忆的家乡。刚刚参加工作的哥哥来看我时,小心翼翼地从提兜里拿出几个生鸡蛋,说老妈让他带给我,让我每天用开水冲着喝,补充点营养。那么远的路,哥哥带过来的鸡蛋竟然完好无损,没有一个磕破的。虽然只是几个鸡蛋,但我提到手里却感觉沉甸甸的,眼泪也在眼眶里打转。那是父母千丝万缕的挂念和深深的爱啊!
那个年代,一个鸡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次奢侈的生活,一次特权的享受,一次深深的关爱。在大妈们的认知里,鸡蛋就是最营养、最稀罕的食物了,不是一般人家所能享用得到的。在她们的记忆里,鸡蛋代表了非常非常多的回忆。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人和人之间浓厚情感,是生活经历里独特的光点。
大妈们脑海中留下的稀缺感烙印并没有褪去。当那段贫苦的岁月深深地烙印在人的记忆里时,在很多生活场景中,这个记忆会像涌泉一般冒出来,挡也挡不住,而且是终生不可磨灭的。它与当下的日子好坏没有关系,因为她们经历过贫穷,知道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她们或许在用这种方式来寻找那份曾经的快乐和满足感吧!她们通过排队领鸡蛋来感受生活的乐趣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关爱。这种简单而又纯粹的快乐是金钱所无法替代的。
现在,我们再也不用过为一个鸡蛋而犯愁的日子了。也能体谅那些为一个鸡蛋还在那么较真的大妈大爷们,她们吃的苦、受的难,我们无法感同身受。
每当看到大妈们排着长队领鸡蛋的场景时,我都会想起自己的父母和那段清苦而又充满回忆的童年时光。那时候的我们虽然物质上并不富裕,但精神上却是充实和快乐的。因为我们有爱我们的父母和家人,有彼此之间的关心和照顾,有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