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春,记忆深处是寒夜。昏黄孤灯立在窗前,我伏案书写,笔尖摩挲,似在幽暗中探寻春的踪迹。彼时心中,满是对春天潮水般地期盼,那是在漫长等待中,对温暖与新生的向往。
初中读朱自清先生的《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这句灵动的话语,在我心里种下了对春最初的憧憬。春,是四季轮回的起始,是希望的播种季,承载着无限可能。“一年之计在于春”,陶渊明也曾感慨“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光匆匆,这句箴言告诫着人们,要珍惜青春,奋勇向前。
小时候在彬州窑洞生活,最早的春色藏在路边和阳坡崖畔。芨芨草与豳草,仿若春之使者,率先感知春的气息。豳草是古豳地代表性野生植物,耐旱且生命力顽强,春日暖阳轻抚,气温回升,它便如利剑冲破土层,奋力生长。芨芨草又称胡草,在彬州被转音为“和(huo)草”,它还有个美名——“白草”。
白草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汉书》。颜师古注解其“秀而长,无芒,其熟时正白色”,深受牛马喜爱。古诗中“千山万碛尽白草”“千里茫茫尽白草”,勾勒出白草在广袤天地间坚韧的身姿。《周礼·夏官》中“孟春焚牧”,焚烧白草以除旧根、促新生。王维笔下“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生动展现这一传统习俗。白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其顽强生命力,恰似人们对生活的执着与希望。
如今,春的旋律奏响,乡村被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交融的春风轻拂。
走进田野,往昔人力劳作已被机械化取代。大型拖拉机如勇猛的耕牛,发出轰鸣,在田野驰骋。它所经之处,泥土翻涌,土香飘散,那是大地苏醒的呢喃。播种机精准播撒希望的种子,无人机按程序播撒种子、喷洒农药,它们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成为新时代春耕的独特符号。现代农业是古老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古人对天时地利的把握,在现代技术加持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田边果园里,果农手持电动工具修剪枝丫。他们传承祖辈养护经验,结合现代科学知识,依据果树品种和生长状况精准操作,如同艺术家雕琢作品。修剪时,或许会想起古老农谚,那些代代相传的智慧,与现代科技并肩,为秋季丰收护航,见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智能灌溉系统定时启动,细密水珠洒落,滋润土地,诉说着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佳话。
村子里,农用车满载农资和生活用品,穿梭在乡间小路。车上的人笑容灿烂,满是对新生活的满足与对未来的憧憬。路边宣传栏张贴农业新技术海报和乡村振兴成果展示,古老农耕文化与新时代理念碰撞,擦出知识火花,照亮乡村前行的道路。
夜晚,乡村广场灯火辉煌。村民汇聚于此,有的跳广场舞,将现代活力与传统民俗融合;有的围坐交流春耕经验和新计划,老人们讲传统故事,年轻人分享新技术,传统与现代在交流中传承发展。孩子们嬉笑玩耍,他们的笑声是春的活力,是未来的希望。
在这春天里,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交织。古老节气文化指引农事,现代科技为农业插上翅膀。
春,是自然的轮回,更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它承载过去的记忆,孕育未来的希望。就像白草,无论历经多少风雨,始终顽强生长,向着阳光,向着未来。这不仅是乡村发展的写照,更是我们在时代浪潮中,坚守传统文化,拥抱现代科技,不断奋进的精神象征。
文字记录下春天里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成为时代的镜子,而这些融合的成果与经验,将如同种子,孕育更美好的未来,激励着我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在传承与创新中,奔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