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一碗旗花面 家乡味绵绵
来源:武功县纪委监委 作者:王小娟 席立鹏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5-03-11 17:28:46

家乡的味道,是记忆深处永不褪色的暖。于我而言,那味道,就藏在一碗热气腾腾的旗花面里。

在外漂泊的日子里,对旗花面的思念如影随形。这次归乡,脚步还未站稳,心就早已对旗花面的思念填满,那渴望便如潮水般涌起。来不及稍作休整,便直奔老武功旗花面店。落座不久,热气腾腾的旗花面就被端上了桌。黄灿灿的高汤,在阳光的轻抚下,泛着质朴的光泽;醋香悠悠地钻进鼻腔,瞬间勾起儿时的记忆,那一刻,我知道,这便是我魂牵梦萦的家乡至味。

旗花面,这道陕西省武功县独有的风味美食,宛如遗世独立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它的名字,充满诗意与想象。蛋皮花、葱花、海带丝、黄花菜、鸡肉丝等食材,被切成精巧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似彩旗在面汤中轻舞,又像繁花于碧波间绽放,“奇花”“七花”之名,便由此而生。

旗花面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悠悠流传。回溯弘治年间,皇帝的宠妃身患怪疾,茶饭不思,身形日渐消瘦,宫中太医皆无计可施。民间有个叫张味的人,心怀悲悯,他心想,妃子许是平日里饮食太过奢靡,导致脾胃积滞。于是,他精心烹制了一碗以简单食材为臊子,搭配清亮高汤的面。这碗面,面少汤宽,味道清淡,面条柔软,汤头滚烫,酸味恰到好处。谁能想到,这碗看似普通的旗花面,竟让妃子食欲大开,连吃数碗。皇上龙颜大悦,将其纳入宫廷食谱。但这道面,并未因进入宫廷而变得奢华,反而始终保留着那份质朴与纯粹,恰似清正廉洁之人,无论身处何处,都坚守本心。

还有明代状元康海,身为翰林院修撰,位列“前七子”,对旗花面喜爱有加。他让厨师向御膳房学习旗花面的做法。后来,因受宦官刘瑾一案牵连,罢官归乡。他用一顿旗花面招待亲友,众人品尝后赞不绝口。康海一生刚正不阿,虽历经仕途坎坷,却始终保持清廉之风,就如同这旗花面,简单纯粹,不事雕琢。

吃旗花面,是一场舌尖上的纯粹享受。面少汤多,精髓全在那一口汤里。汤味纯正,酸香交融,喝上一口,仿佛能涤荡内心的浮躁,让人神清气爽。汤要滚烫,却不失清爽;油要醇厚,却不显得油腻;面要纤细入味,却不追求繁复。每一口,都是对质朴本味的极致追求,就像清廉之士对简单生活的坚守,不被世俗的繁华所迷惑。

旗花面的做法,随性却不失精致。面条细如发丝,却劲道十足,恰似清廉之人的风骨,虽看似柔弱,却有着坚定的意志;汤头清亮,油花点点,如同清廉之士的内心,澄澈透明,毫无杂质;配菜虽简,却搭配得恰到好处。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考究,最讲究七个字,即:“汪、煎、清、稀、细、软、工”。用那喇叭口状的细瓷碗盛装,每一碗,都像是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清廉与质朴的故事。

五百多年来,旗花面始终在武功这片土地上飘香。它不仅是游子心中的牵挂,更是清廉文化的象征。每一次品尝,都是与过去的自己对话,与家乡的精神内核相拥。一碗旗花面,承载着岁月的沉淀,蕴含着清廉的味道,让我们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心灵的归依,坚守那份清正与纯粹。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