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年食·生活味
来源:渭城区档案馆 作者:王薇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5-03-04 16:59:56

不知哪一年,过年前我对老爸老妈说,想吃小时候过年炸的麻堂,这之后的每一年,他们就准时安排上了。今年,母亲早早和好咸、甜两种面,揉成备用的面团,先捏好了一半咸的,留下另一半甜的面团,静等我下班回去一起捏。

麻堂,是我们家乡类似于麻花的一种年食,几个相邻的本家亲戚家每年都要做。做法、口感却与现在常见的麻花有所不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奶奶健在,我们全家生活在农村,祖上是人们口中的“大户人家”,因此过年的习俗保持、传承得相对完好。腊月二十九是炸年食、蒸年馍的日子。和面是奶奶的拿手好活儿,她温和娴静,总是面带笑容,不紧不慢地往面粉中,加入碱面、菜油,再分别加入适量芝麻、盐、糖、柿子肉汁,和成咸、甜、柿子口味的三种面,各自揉成面团搁置备用。此时,我们小孩子就上场了,与奶奶、母亲一同围坐炕桌一周,捏起了麻堂。

先将揉光的面团擀成四、五毫米厚的大圆面片,切成十公分左右的宽条。将宽条对折后,从有折痕的一边,再切出每一个挂六至十根约五毫米宽长条的面块,或直接用刀尖从大面片上划出、切成中间有一、两道分割线、两头尖、肚儿宽圆的鱼形、梭形、稍长的菱形面片,作为捏造型的面基子。

捏、旋、翻、叠,没有什么固定的样式,我们照着奶奶、母亲给出的传统、标准花样,任意发挥、自由创造。不一会儿,菊花、牡丹花、海螺、贝壳、王冠等各式各样的麻堂做好了;穿、掏、提、拉,粗、细梭形飞镖样的长形麻堂也完工了,将造型各异、约十厘米见方内宽窄不一的麻堂,一一摆放在用细高粱秆做成的光光大圆篦上,就等待入锅了。

炸出的麻堂因加入食材和油温的不同,有的鲜黄干脆,有的暗红酥软,但统一的特点就是面厚实而硬,吃起来清爽不腻、有嚼头。

咸蒸碗是父亲每年必做的年夜菜。挑选上好的排骨、精瘦猪肉、肘子肉,切块裹上混合着蛋液、面粉、淀粉的糊糊。将裹上糊的肉块炸好、上色后放入碗中,加入土豆、胡萝卜、葱段等配菜,放上盐、酱油、八角、桂皮、香叶等调料,就开始上锅蒸。几小时后,不等出锅,满房子香气四溢,夹一筷子放入口中,真是软烂酥嫩、入口即化、唇齿留香。

父母年岁渐高,身体不适,还想方设法地为我们做出每个人都爱吃的家乡“年味”。他们一有空闲,就陪儿孙们打球、做运动、一起玩扑克牌游戏、悉心辅导孙儿们的作业,百般替孩子们分忧、关心孙辈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岁月悠悠,生命无常,年已古稀的父母比我们更能体味到光阴的宝贵。他们说他们现在最大的任务就是尽力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不给儿女们添任何麻烦。

吃着老爸老妈做的散发着浓浓年味的年食,回忆着过去的美好,满心感受到的是最平凡、真实的爱与快乐……不由得,我的心儿变得更加柔软,却又更加坚强。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