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最珍贵的记忆
来源:礼泉县叱干镇纪委 作者:尚文渊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5-02-27 17:14:41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我的母校已经没有了丝毫的踪迹。她存在的那块地面上,已经被村委会改造为办公室。然而,每当我闭起眼睛回忆她的时候,她的模样都会那样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母校的位置在村子中心偏北的地方。校门是朝南开着的。挂在两边厚实的砖墩上的两扇木门油漆几乎脱落殆尽,可是,印在每个门扇上的毛主席的头像却依然清晰。没有门楼保护,没有大树遮阴,饱经风雨的校门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已经显得很破旧了。然而在厚实的门板支撑下,它依然顽强地朝夕守护着校园。

学校里设有小学和初中。方圆十几里村里的学生升到了初中便来这里上学,这就是当时有名的中学。本村的学生当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从一年级开始就在这里上学。由于那时办学条件极其艰苦,学校只好把课桌的使用分成两类,低年级的学生使用的“课桌”是低矮的用砖墩支撑起来的木板或者水泥板,坐的小凳子则是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来的。高年级的学生才能坐上木制的课桌,当然是没有抽屉的那种。学校的最后面,则是修建的养猪、养羊、养兔用的圈舍了。

艰苦的环境里必然是艰苦的生活。上课的时候,如果天气太冷,老师们往往在上课期间,让同学们集体跺脚取暖。教室里那“嗵嗵嗵”有节奏的跺脚声至今仍音犹在耳。到了下课的时候,冻得急不可耐的孩子们一边往手上哈着热气一边搓着双手。他们蜂拥而出,有的在墙角欢快地挤暖暖,有的在院子里蹦蹦跳跳,有的拾起园地里的土蛋用力地向远处抛去,都想通过运动来获取一些热量来坚持下一节课那难耐的时间。

那时候的学校里,“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课余,学生们除了在学校里养兔、喂羊、织草帽、编笼框,许多的时候,还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生产队的各种劳动。比如拔草,捉棉铃虫,拾棉花,掰玉米等。有时候,较高年级的学生还要抽时间参加生产队里的农田基建。

那时候,学校里的条件虽然很差,但却是我们最喜爱的地方。对于懵懂无知的我们,那里不仅是认字学知识的场所,在那里还有很多的小伙伴,可以开心地玩耍、做游戏、交朋友,那里是一个充满乐趣的地方。至今还清晰的记得,每次轮到上音乐课的时候,同学们争抢着往教室里抬那台笨重的也是全校唯一的脚踏风琴;每次上体育课的时候,尽管土场地的篮球场上尘土飞扬,但大家还是兴奋的在球场上穿梭着;每到自由活动的时间,教室周围的空地上,路旁的树荫下,操场上,大家三个一团五个一堆,抓石子、打纸面包、跳房、绷杏核、打木猴、掏交交,玩得不亦乐乎。

那个时候,学校里的老师除了少数几个是“公办教师”之外,大多数都是“民办教师”。“公办教师”虽然挣工资,但也只有很少的几十块钱,“民办教师”则只是挣着工分。虽然穿着朴素的他们显得有些“土气”,可他们的骨子里却流露着超凡的睿智。他们知识渊博而深厚,讲课诙谐而幽默,他们用各自具有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当年教师中间有的已经作古,有的已是步履蹒跚,有的虽然还算健康,但已经失去了当年风华正茂时的容颜。那一群群衣衫褴褛却又活泼可爱的学生们,如今也已过花甲之年。然而,每当我们看到那时候的照片,一股亲切的暖流就会流遍全身。今天,儿时的母校虽然已经永远消失了,可是母校那朴素的精神却早已融进了我们的血液里。在她那里我们学到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在她那里我们受到了良好的养成教育,在她那里我们收获了许多难以忘怀的师生友情!可爱母校,你的印象会永远地存留在我们的心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