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6日,黄旭华院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离去,让世人陷入深深的缅怀之中,只留下那片浩瀚无垠的海洋,默默见证着他一生的传奇与奉献。作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奠基者,他以磐石般的信念和钢铁般的毅力,在深海的广阔怀抱里,谱写了一曲震撼人心、激昂奋进的报国赞歌,那旋律穿透岁月,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
黄旭华院士的一生,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生动写照。上世纪50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为了铸就祖国坚不可摧的海防盾牌,他毅然投身核潜艇研制的隐秘战场。此后三十年,他隐姓埋名,如同深海中的潜艇,默默潜行。他告别了平凡生活的烟火气息,错过了孩子的成长,缺席了父母的病榻前,承受着家人的不解与埋怨。他曾说:“有人问我忠孝不能两全,你怎么理解?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支撑他在孤独中坚守,用一生践行对国家的庄严承诺。
黄旭华院士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实缩影。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病房成了他的另一个“战场”。尽管身体日渐衰弱,但他的心始终系在祖国的核潜艇事业上。只要稍有精力,他就会询问核潜艇技术的最新进展,与科研人员探讨问题,提出宝贵的建议。他的眼神中,依然闪烁着对核潜艇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仿佛在向世界宣告,他对祖国海防建设的付出,永远不会停止。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那颗心系祖国海防建设的炽热之心仍在有力跳动。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国之脊梁”,什么是纯粹的“民族之魂”。
黄旭华院士的一生,是“敢为天下先,甘坐冷板凳”的鲜活典范。在核潜艇研制起步阶段,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技术严密封锁,国内科研基础几乎为零,一穷二白的现状让每一步都充满艰难险阻。但黄旭华院士没有丝毫畏惧与退缩。他带领团队从最基础的理论开始摸索钻研,没有资料,就从国外的新闻报道、学术论文中寻找蛛丝马迹;没有设备,就自己动手设计、制造。无数个日夜,他在堆满图纸的办公桌前沉思,在简陋的实验设备旁反复调试。他甘受寂寞,耐住科研道路上的清冷与艰辛,凭借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甘坐冷板凳”的毅力,开辟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康庄大道,为我国海洋国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在时代的每一次奋进中,黄旭华院士的精神都如影随形。那片他曾为之奋斗的深海,依旧承载着他的梦想与付出,见证着祖国海防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伟大飞跃。他,这位隐匿深海的国之脊梁,虽已远去,但他的精神却如同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穿透时空的迷雾,照亮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矢志不渝、拼搏不息,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