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黑河亭口附近,时值凛冬,秋色尽褪,草色枯尽,风聚黄土,沟沟壑壑,是大小水流横纵切割所致。俗话说,天有一亏,地有一补。如此荒瘠之处,却是丝路必经之地,蕴藏了丰富矿产,古时旅人于此休憩养马,今时之客亦络绎不绝。
黑河从汉代到明代也曾被称宜禄水,发源于陕北黄土高原与陇西黄土高原的界山陇山南麓的上关,流经甘肃多个县后,从长武丁家镇陈刘河村入,于亭口镇注入泾河。长武的地貌有所谓“有沟无山、七沟八壑”,黑河自西向东从长武穿过,将县域分割成南北两大塬面。鹑觚塬称为北塬,巨路塬和枣园塬称之为南塬。
多数人第一次了解黑河,所听到的并不是河流本身,而是建于黑河之上的一座大桥——亭口黑河大桥。大桥于1999年9月建成通车,结束了老龙山行路难、南北塬通车不便的历史。桥身如月牙一般弯曲,既有横面弯曲,亦有坡度弯曲,从亭北的半山腰下到泾河川道,大气磅礴,是国内弯度最大的公路大桥。桥上远望,黑河水蜿蜒曲折,川道宽阔平坦,冬日斜阳照射下的河面波光粼粼,尽管草木皆枯,却阴阳分明,呈现出一大片大地本色,单调而不失本真,颇有北国风光。如果是夏季,那是百草丰茂,沟壑处一片青藏之色,流水澄清,生机蓬勃,好一个美不胜收。
如今,那条承载了无数车流滚滚的优美曲线依然矗立,也依然是多少游子永远的归途。回乡之人乘着从西安、咸阳往长武的班车一路酣睡,直到下了高速到亭口坡上才慢慢清醒。当行驶到黑河大桥上时,大伙看见许久未见却熟悉的窗外景色,那一抹“近乡情更怯”的心情更加激动,于是个个都打电话告知亲人马上就要到家。也就是在这一刻,故乡的气息开始实质化,那份回乡的期盼成了现实……
古时,黑河渡口一年四季往来客商众多,渡口旁设有驿亭,是丝路必经之地。上世纪,又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从事革命活动,旧居被开发为红色旅游基地。近年来,又勘探出丰富的煤矿资源。上有黑,是黑河大桥,连通长武南北,中有黑,是黑河,贯穿长武东西,滋润川土,下有黑,是黑色矿产煤资源,带动经济发展。“黑河”虽有黑字,但并非因河水浑浊,反而在长武境内河床稳定,河水澄清。黑河,其实以前称为古汭水、芮水。我猜想,黑河之“黑”,正是因为黑所代表的生机与活力。黑色的生命力是一种顽强的意志,是时过境迁依旧流淌的坚韧,是为承载“秦陇门户”厚重内涵地标延续的不摧。
以前看过一个故事,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在接受记者提问“为什么你要去爬珠穆朗玛峰?”他回答道“因为山就在那里。”而如今,我想说,因为黑河就在那里。它不仅仅是一条河,更是我心灵的归宿,它见证了豳国大地的兴衰变迁。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无论我走到哪里,它都将永远流淌在我的心间,感受着他流淌时历经岁月的宁静,想象着他如大地血脉滋润土地的生机,这样富有生命力的河流,怎么能不去喜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