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挑灯笼
来源:驻乾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纪检监察组 作者:杨言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5-02-14 16:39:23

正月初五一过,街道上卖灯笼的多了起来,如今的灯笼真丰富啊,各种各样的电子灯笼挂满了市场,有机器人灯笼、飞机灯笼、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玩具灯笼,当然也有传统的纸灯笼。灯笼是喜庆的象征,更是孩子喜爱的春节玩具,灯笼摊前站满了大大小小的人,看得人眼花缭乱。

灯笼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灯笼植根于民间,装饰于节日,长期以来起着丰富劳动人民精神生活,反映美好愿望,美化节日环境的作用。

关于灯笼还产生了许多歇后语:如外甥条灯笼——照旧(舅);‌旗杆上的灯笼——高明‌;盲人提灯笼——多此一举‌;‌花手帕盖灯笼——外面好看里面空;打灯笼搬石头——照办(搬)……这些歇后语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还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哲理。通过这些歇后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幽默。

随着物质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市面上的灯笼种类越来越多,样子千奇百怪,作为一个老小孩,我还是喜欢传统红红的纸灯笼。在我们那里,送灯笼可是一件浓重的礼节,正月初六过后,舅家就开始给外甥送灯笼。选灯笼,买灯笼,舅舅要把吉祥安康送给外甥。到了送灯笼那一天,舅舅、舅妈双双出动,如果老人身体尚可,舅爷、舅婆也会一起来,那是很场面的事,家里人也使出十分的劲招待客人。

记得四十多年前我小的时候,虽然舅家很远,总是不远几十里路赶来给我送灯笼,那两个红红的灯笼和一把蜡烛,让我喜上眉梢,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灯笼在我眼里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啊。

元宵节一过,就是小孩子挑灯笼的时候,俗话说:十六绕,十七挑,十八碰。每想起这句俗语,我就清晰的记起小时候挑灯笼的场景来。

“十六绕”就是大年十六,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我们小孩就挑着灯笼,在家里前院后院、各个房间、厨房间小心翼翼的用点亮的红灯笼绕。我记得妈妈说过,绕仔细点,把那些隐藏在黑暗里的妖魔鬼怪照走,所以我就特别认真,挑着灯笼一个地方绕,生怕有灯笼照不到的地方。

“十七挑”,十七的晚上,我们都挑着灯笼出门了,村街道上闪烁着流动的红灯笼,灯笼映红了孩子们的笑脸,孩子们从西头跑到东头,又从东头跑到西头,灯笼像舞动的长龙,煞是好看。

“十八碰”,到了十八晚上,年气也快尽了,连耍两天的灯笼在孩子的眼里也不太重要了,于是在蜡烛即将燃尽时,小孩们就挑着灯笼互相碰撞,碰着碰着,灯笼破了,碰着碰着,灯笼着火了,于是孩子们欢呼着,蹦跑着……

挑灯笼,留下了我孩童时多少欢乐的记忆啊!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