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历史的浩渺长河中,清官廉吏宛如璀璨星辰,以高尚品德与坚定信念,勾勒出廉洁自律的壮丽画卷。朱珪,便是那熠熠生辉的一颗,承载着千古敬仰,散发着清正的光辉。
朱珪,字仲临,号蓉峰,生于清世,兼具学者之渊博、政治家之睿智。出身寒微的他,自幼灵慧,似破土春笋,在求知之途勤勉奋进。岁月流转,他步入仕途,位极大学士,成为乾隆、嘉庆两朝的中流砥柱。
然而,高位并未染其初心,寒士情怀如影随形。于福建任职时,洋商贿赂之风盛行,如阴霾笼罩官场。乾隆圣怒,下令彻查闽省官员政绩。在这场风暴中,朱珪如屹立的磐石,不为贿赂所动,秉持公正,独守清廉。此般高洁之举,似清风涤荡浊气,为他赢得“清官”的赞誉,亦在历史长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朱珪之廉,不仅于大节彰显,更在生活细微处熠熠生辉。任山西布政使时,奉诏入京,却因囊中羞涩,连二百两路费亦难以筹措。无奈之下,向阳曲县令吴重光借贷。面对吴县令的些许犹豫,朱珪神色庄重:“汝不收借条,莫非要向我行贿?”言辞掷地有声,令吴县令肃然,取走借条,朱珪方才收下银两。
不久后,朱珪自京城托人归还借款,索回借条。这一来一往,恰似清风拂过湖面,泛起的是廉洁的涟漪,展现了他对操守的执着坚守,更流露出对人情世故的通透洞察。
朱珪的清廉,不止于独善其身,更在于引领社会清风。任安徽巡抚时,下属送来西瓜,他收下后依市价付银,只为杜绝下属再送的念头。这看似平常的举动,犹如点点星光,照亮了廉洁的道路。
又有一次,大雪纷飞,天地银装素裹。朱珪至好友工部尚书裘曰修家拜年,身着旧棉袍,寒风中略显单薄。裘曰修见状,欲送裘皮大衣。朱珪急忙婉拒,言辞恳切:“大雪寒天,尚有诸多衣衫单薄之人亟待救济。”话语如暖阳,温暖人心。裘曰修深受触动,当即当掉大衣,购新衣救济贫民。这一故事,如一曲正气之歌,传颂着朱珪的清廉与担当。
朱珪的清廉,并非吝啬节俭,而是心怀天下,将节省之财用于公益。任两广总督时,为修固出海讨伐海盗的船只,他慷慨捐出五千两私银。而后,又倾其多年为官积蓄一万五千两养廉银,全部奉献给国家。这无私之举,如甘霖润泽大地,滋养着百姓的福祉。
嘉庆皇帝亲往朱珪家中祭奠,见其家门简陋,清寒如儒素之士,不禁感慨:“廉洁自律若不过关,做人便无骨气。”朱珪的事迹,如黄钟大吕,震撼人心,感动了彼时的众人,更深深影响着后世。
朱珪的一生,是“廉洁是福,贪欲是祸”的生动诠释。他以自身为范,坚守节操,如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廉洁,于他而言,不仅是一种高尚品德,更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谊,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这纷繁世界,廉洁虽难带来显赫财富,却能赐予内心宁静与他人敬重。“养心、勤业、敬身、虚己、致诚”,这五字箴言,宛如熠熠星辰,照亮了朱珪的一生,亦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朱珪的故事,如一首悠扬的诗篇,在岁月长河中传唱,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学习,让廉洁的清风,代代传承,永不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