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年味儿,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不经意间在小城弥漫开来。其实,每至腊月,年味儿便如春日的微风飘然而至地。大街小巷欢乐祥和的景象瞬间将我拉回童年。小城的年集上,早早便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年货,像是一场盛大的宝藏展览。各种各样的水果、蔬菜、食品、糖果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仿佛是藏着甜蜜秘密的宝石;崭新的衣服挂在衣架上,随风轻轻摆动,像是在向人们展示着新年的新气象;而那火红的春联和灯笼,更是将整个年味装点得无比热烈喜庆,它们是新年的使者,带来了希望与欢乐。
过年,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场盛大的狂欢。平日里被父母严格管束的他们,在这个时候仿佛拥有了特殊的“赦免权”。即使不小心犯了错,父母也只是轻轻一瞥,用那充满爱意的眼神代替了严厉的责骂。孩子们像是挣脱了束缚的小鸟,在大街小巷间自由穿梭,他们的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回荡在每一个角落。“孩子过年,大人过钱”,这话一点不假。孩子们尽情享受着无忧无虑的时光,而大人们则在忙碌与付出中,为这个节日增添着温馨与厚重。
年画摊前,总是人头攒动。那些色彩鲜艳的年画,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老年人的目光常常在一幅幅年画上游移,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怀念与感慨。那是他们童年的影子,是那些简单而快乐的时光的见证。每一幅年画都是一个故事,画里的胖娃娃抱着大鲤鱼,象征着年年有余;那金光闪闪的元宝、晶莹剔透的如意,都寄托着人们对财富和幸福的渴望。这些美好的寓意,如同深深扎根在心底的种子,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都在那里生根发芽。
小年,是过年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天,整个村子都沉浸在忙碌之中。大人们忙着杀猪宰羊,准备丰盛的食材。猪的叫声在村子里回荡,平日里或许觉得刺耳,但在这过年的氛围里,却成了一种独特的音符,奏响着新年的前奏。孩子们则跟在大人身后,好奇地张望着,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家庭主妇们开始大扫除,她们拿着扫帚,仔细地清扫着每一个角落,仿佛要把过去一年的烦恼和疲惫都一并扫去。每一个擦拭的动作,都饱含着对新一年的期待,希望新的一年里,家里干干净净,生活也顺顺利利。
小年也是祭灶日,这一传统在故乡被人们格外重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里包的不仅仅是美味的馅料,更是满满的团圆和幸福。晚饭后,在灶台前摆上供品,点上香烛,一家人虔诚地祈祷。希望灶王爷吃了供品,能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让来年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带着几分迷信的色彩,却也是人们内心深处最朴素的情感表达。
小年过后,“蒸年馍”便成了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主妇们早早地准备好面粉,揉面、发酵、塑形,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仪式感。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年馍,在蒸笼里散发出诱人的香气,那是家的味道,是幸福的味道。少则几十,多则上百,这些年馍要够一家人吃到正月十五。不过,要是天气转暖得早,年馍就容易坏掉,这也让主妇们有些头疼。现在,很多年轻人为了方便,选择现吃现买,或者用其他主食代替,但在老一辈人的心中,蒸年馍依然是过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腊月廿七八,村子里的文化人便会支起桌子,为大家写春联。他们蘸着墨汁,挥毫泼墨,写下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新年的祝福。“出门见喜”“身体健康”“财源广进”,这些简单而又朴实的话语,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贴春联是大年三十的重要活动,一家老少齐上阵,大家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刷糨糊,有的负责张贴,欢声笑语回荡在院子里。红红的春联贴在门上,整个家都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那是新年的气息,是希望的象征。
除夕,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吃过午饭,弟弟和父亲就忙着张贴春联。手写的春联,带着浓浓的墨香和家人的祝福,更显珍贵。临近傍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丰盛的团圆宴席。外出打工的人、在外求学的孩子,都回到了家中,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餐桌上摆满了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每一道菜都饱含着妈妈的心意。一家人举杯共饮,庆祝团聚,回顾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期待。妈妈还是会像以前一样,多做一些饭菜,留着初一吃,寓意着年年有余。尽管大家在过年期间总是吃不了太多,但这一传统却一直延续着,它是家的味道,是亲情的延续。
小时候的除夕夜,是我最难忘的时光。夜幕降临,村子里的鞭炮声便此起彼伏地响了起来。那鞭炮声如同新年的钟声,宣告着旧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到来。一家人围坐在桌前,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点心水果,还有热气腾腾的饺子。爸爸会先给祖先的牌位倒上酒,上香、敬拜,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之情。然后,一家人来到院子里,摆上桌子,放上饺子,烧些纸钱,向祖先们诉说着这一年的生活。孩子们毕恭毕敬地跪下来,给祖先磕头,祈求祖先的保佑。回到屋里,大家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互相祝福,分享着彼此的心愿。孩子们会磕头给大人要红包,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院子里,那是幸福的声音,是家的温暖。
饭后,每家每户都会在供桌上点起红蜡烛,大门口挂上红灯笼。整个村子灯火通明,宛如白昼。人们走出家门,在村子里穿梭,或是捡小炮,或是看烟花。那绚丽多彩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整个村子,也照亮了人们的笑脸。等春晚开始,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边看节目,一边互动。猜谜语、学魔术、欣赏舞蹈、歌曲、相声,一家人其乐融融。当《难忘今宵》的旋律响起,大家的心中都充满了温暖和感动,这是属于一家人的美好时光,也是属于整个国家的欢乐时刻。
除夕夜守岁的习俗,我从小就一直延续着。那时候还没有电视,一家人就围在火炉旁,边吃花生瓜子,边听串门的爷爷奶奶讲故事。那些古老的传说、有趣的故事,伴随着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夜晚。大年初一,在震耳欲聋的开门炮声中,我们早早地起床,穿上新衣、戴上新帽,去给家族里的长辈拜年。一年又一年,我们在这样的祈祷中渐渐长大,而那份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却始终留在了心底。
故乡的年味儿,是我心底最珍贵的记忆。它是集市上的热闹喧嚣,是年画里的美好寓意,是小年夜的忙碌与温馨,是除夕的团圆与欢乐,是守岁时的温暖与期待。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故乡的年味儿都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我前行的道路,温暖着我的心灵。它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是我灵魂深处最纯粹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