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记忆中的年味
来源:礼泉县西张堡镇纪委 作者:万烁彤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5-02-06 17:00:23

步入腊月门槛,年味便越来越浓,即便少了鞭炮的喧嚣,新年的轮廓也已清晰可见。“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馒头有”,在北方的年俗画卷中,蒸馒头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世代沿袭的文化符号。成年后的我,时常在心底泛起对儿时故乡蒸年馍时光的深切怀念。

关中平原,春节时分,是全民的欢腾与休憩,一年的辛勤耕耘,皆是为了这一刻的欢聚与惬意。食,作为民生之本,在春节期间更是被赋予了非凡的意义。蒸年馍,作为年节筹备的重头戏,往往需要邻里间的携手合作,其规模之宏大、氛围之热烈,构筑了一幅幅充满温情与人情味的画面,成为游子心头永恒的温暖印记。

往昔,关中人的春节,往往以几笼热腾腾的包子、馒头为主线,贯穿至元宵节。因此,蒸馍之事,对各家各户而言,既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也是一项神圣的仪式。记忆中小时候,物资尚不充裕,蒸馍前的筹备工作繁琐而细致:筹备木柴、协调蒸馍顺序、借取蒸笼,每一步都凝聚着对节日的期待。待到自家蒸馍之日,母亲会早早和面,置于炕上,以被覆之,静待面发。与此同时,各式馅料亦需提前备妥,多为冬日时令蔬菜,质朴中透着家的味道。一切就绪,案板、长凳、擀面杖、菜刀等工具依次排开,静待邻里们的到来,一场关于味蕾与情感的盛宴即将开启。随着乡亲们的陆续抵达,蒸馍现场热闹非凡,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欢声笑语交织着对过往岁月的回顾与未来生活的憧憬。和面揉面,一项考验技艺与耐心的活儿,多由家中的女性承担;劈柴烧火,则需强健的体魄,通常由男性负责;孩子们则化身为快乐的小信使,穿梭其间,传递工具,传递喜悦。

揉馒头、包包子的过程,是一场力量与艺术的碰撞,双手舞动间,圆润饱满的馒头、形态各异的包子跃然眼前,仿佛一件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包子的造型不拘一格,既是对食材的巧妙利用,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与祈愿。孩子们在忙碌中享受着纯粹的快乐,成为连接屋内屋外、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小小桥梁。

馒头等面点经过二次醒发,终得上笼蒸制。灶火熊熊,由男性掌舵,蒸笼内热气腾腾,半小时的等待,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一锅接一锅,直至满载而归。馒头出锅那一刻,厨房被蒸汽笼罩,仿佛仙境一般,刚出锅的馒头,洁白如雪,松软可口,麦香四溢,引人垂涎。此时,一顿丰盛的饭菜必不可少,主家精心烹制的菜肴,搭配新鲜出炉的包子,让这场蒸馍盛宴达到了高潮。

然而,岁月如梭,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关中人的春节餐桌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如今,新鲜的馒头与蔬菜触手可及,邻里间共同蒸馍的场景已不多见。但在我心中,那段关于关中平原、关于故乡、关于童年的记忆,关于那份淳朴真挚的人情味,却如同陈年老酒,历久弥新,永远镌刻在心海深处,成为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宝贵财富。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