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接触路遥作品时,我还在小学念书。记得当时在一个秋风萧瑟、树黄叶飘的季节,村子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去世、根据农村的乡俗,儿女为表孝心,在村口放映露天电影。由于过去物质匮乏,文化活动极少,空旷的银幕下黑压压的一片观众,都是附近村民。有端坐在凳子的、有坐在土坯、有坐在砖块上的、有站立在两侧的。人们脸上带着喜悦和期盼,就好像逢年过节似的热闹,四里八乡的人都涌来。在白银幕下路侧的两边有一、两家卖着美味的葵花籽,上面插着硬纸片,写着“玫瑰味”“五香味”“孜然味”“甜香味”等,摊主用书本纸卷成三角筒,一小筒一毛钱,老人们不舍得花钱,年轻人嗑着瓜子、脸上洋溢着喜悦,骤然把这当做一次大聚会,兴奋的有说有笑,全然不顾夜的漆黑与清冷、路的坑洼不平。当电影开始时,人们不约而同地停止喧闹,专注地投入到剧情中。记得当时电影叫《人生》。当银幕上出现美丽、善良、朴实如金子般美好的刘巧珍时,人群中不禁发出一声声惊叹。当痴情的刘巧珍被高家林无情抛弃时,人们又扼腕叹息,恨得牙根痒痒;当看到高家林被生活命运无情甩回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子时,人们才觉得解气解恨,人群中不时传来“活该、活该……”。电影结束了,人们带着恋恋不舍在路上议论纷纷,回味着剧情,感叹命运的无常与多变。当年刘巧珍那个经典的红纱巾,风靡大街小巷,每个怀春少女都憧憬着美好的爱情,那随风飘荡的红沙巾,水灵灵的大眼睛,红扑扑的脸蛋,粗长的麻花辫,无时无刻地闪现在人们脑海中。
后来我才知道,该电影作品的作者是路遥。从此也记下了路遥。1993年我在咸阳上中专时,课余时间比较多,由于喜爱文学,因此每到周末喜欢呆在图书馆,有时借几本书周末蜗居在宿舍或带到渭滨公园或古渡公园,或坐或躺在草地上阅读。
记得当时在那个柳絮飘飘的季节中,思绪随风飘舞,路遥也成了我喜爱的作家之一,其中我最喜欢看《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当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仅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内心,因为我来自农村,对土地感情特殊。那次我整整看了三天,书中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顾不得吃饭,让舍友早上捎来烧饼和豆浆,中午菜夹馍和豆浆,晚上还是面包和豆浆,只为不耽搁阅读时间。虽然眼睛酸痛,却依然不肯停歇。舍友忍不住调侃:“看个书还像个坐月婆娘,不下床,不出屋了”。看到书中描写孙少平拿着黑馍,吃着最差的饭菜,难以下咽时;他背石头后背被磕破的火辣辣的疼时,却依然坚持;当他的心爱的灵魂女友不幸牺牲他痛彻心扉时,他擦干眼泪,依然对生活认真对待......我眼含泪花,久久不能平静。但孙少平却拥有一颗善良努力向上的心。在逆境中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勇气和追求,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和信念。我想路遥先生想告诉我们,也许现实生活不如意,但就算看破真相,我们依然心怀信念不断努力奋斗,拥抱生活的美好。为什么路遥的作者群众多?因为书中描述的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平凡人,他们演绎着平凡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路遥先生用一颗善良和悲悯的心灵给我们展示了一群平凡人的平凡世界,让我们在人生的酸甜苦辣中感受辉煌人生的意义,那就是要用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我们可以平凡,但未来不平凡,支配我们精神的是不屈的意志。
我们怀念路遥,敬仰路遥,读路遥作品,也就读懂了路遥,读懂了他传递给我们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