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一辈人的念叨里,腊八可是个有滋有味的传统节日,打小听着腊八的故事,就像翻开了一本民俗旧相册,满是岁月痕迹。
关于腊八的由来,说法可不少。听奶奶讲,上古时候,人们为了感谢祖先和神灵庇佑,会在每年的腊月初八,把收获的粮食一股脑儿凑起来,熬成一锅浓稠的粥敬奉上去,祈求第二年还能吃饱穿暖,风调雨顺,这就是腊祭,透着股质朴劲儿。还有个说法和佛教沾边儿,传说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这天悟道成佛,教徒们打心眼里高兴,便效仿牧女用杂粮熬粥供奉佛祖,慢慢地,这习俗就传开了,寺院逢腊八必施粥,香客、路人都能讨上一碗,喝下去暖身又安心。
打先秦起,腊八就有了影子,虽说那时候腊日不固定在初八,但年终腊祭的传统可是实打实的。老百姓郑重其事,带着诚意准备祭品,就盼着来年能有个好兆头。到了汉魏年间,佛教影响力渐大,腊八节跟着沾光,有了更多讲究。寺院的腊八粥成了稀罕物,僧人们天不亮就开始忙活,把红枣、赤豆、薏仁等多种食材下锅,小火慢炖,那香味能飘出老远。普通人家也跟着学,邻里间互相分享熬粥的诀窍,热热闹闹的。
唐宋时期,腊八节更红火了。宫廷里都讲究这一口,皇帝赏赐臣子腊八粥,大臣们捧着还觉得荣光。民间呢,大街小巷全是卖腊八粥的小摊,大家喝着粥,唠着家常,寒冬腊月也有了融融暖意。再往后,腊八的习俗愈发接地气,北方人爱在粥里加腊八蒜,蒜瓣泡得绿莹莹的,就着粥吃,酸辣开胃;南方一些地方会用腊肉、荸荠入粥,每一口都是家的味道。
如今,腊八节的氛围一点没淡。超市早就把腊八粥的食材包码得整整齐齐,打工人忙完一天,回家煮一锅热气腾腾的粥,疲惫都消了大半。小区里还会组织施粥活动,老人们端着碗,笑着忆往昔,小孩子们也凑趣喝上几口,咂咂嘴说甜。这小小的腊八节,兜住了祖祖辈辈的记忆,也盛着咱老百姓对好日子源源不断的盼头,从古至今,暖着每一个平凡又珍贵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