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安三万里》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将大唐盛世的风貌与诗人们的传奇人生一一呈现,让我深刻领略到了文化自信的深沉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文化不单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承载了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更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引领人们创造新的艺术、科技成果,推动社会的进步。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影片中,那一首首耳熟能详的唐诗是文化自信最直接的表达。从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到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诗句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闪耀着智慧与才情的光芒。它们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高度凝练。在那个时代,诗人们以笔为剑,以诗抒怀,将个人的喜怒哀乐、家国情怀融入字里行间,展现出大唐文化的雄浑与壮阔。如今,当我们在银幕上再次聆听这些诗句,内心依然会被深深触动,为祖先们留下的这一丰厚文化遗产而倍感自豪。这种自豪,源于这些诗歌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它们在岁月长河中始终保持的鲜活生命力。
长安,这座象征着大唐荣耀的城市,在影片中尽显繁华与大气。宏伟壮丽的宫殿、热闹非凡的市井、包容万象的文化氛围,无不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与尊崇。各国使者纷至沓来,带来不同的文化与技艺,而长安则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将其吸纳融合,使其成为大唐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化上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正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它表明当时的中华民族有足够的底气与自信去接纳外来文化,并在交流互鉴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文化。
诗人们的人格魅力与精神追求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无论是李白的豪放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还是高适的坚毅隐忍,他们在困境中坚守对诗歌的热爱,在动荡的时代里依然怀揣理想与抱负。他们用诗歌记录时代的变迁,用文字表达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这种对文化理想的执着与坚守,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面临着各种文化的冲击与挑战。而《长安三万里》让我们看到,文化自信并非盲目自大,而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理解与认同,是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新的历史征程中,我们既要牢牢把握文化自信的历史根脉,又要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文化自信之笔绘就新时代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