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善,顾名思义劝人为善,多见于农村古会、庙宇祭祀和法事活动中,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
“兴平劝善”一直口头流传,据现存老艺人口述,“兴平劝善”可上溯至唐代佛经讲义的俗讲和变文,兴盛于清末民初。
唐贞观年间,兴平建有保宁寺、千福寺、马嵬寺等十三座寺庙,更有“渭河十里一寺”之说,佛经讲义和兴平民间说唱艺术的结合,产生了佛经的“俗讲”和“变文”,到清早期统治者推广的“宣讲圣谕”活动,更促进了“兴平劝善”的发展。清光绪年间随孝敬父母、设义学、恤孤贫等“十全大善”的提出,兴平也设立“义生善堂”,“收养孤儿、延师教文,并办施药、施棺诸义事”。随着一些文人的参与,书写和刊印善书普遍,“兴平劝善”发展成为纯粹的民间娱乐形式。
“兴平劝善”是一种讲唱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演唱时辅以简单乐器,演唱者净手、净面、净口后站立一个临时搭建的高台之上照本“宣讲”,一唱一讲,语言浅显易懂,正是所谓的“高台教化”。劝善内容多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轶事,也有自编自唱,均以劝人百恶莫生、众善奉行为理念。《劝善文》百善篇:“天地重善善当先,一个善字天下安。善字传家善是宝,善家处世善路宽。积善之家有余庆,作善之人种福田”……另《真武劝善书》云“凡尘世之人,其性无一不善,其心无一不美,然多迷于色,贪于财,惑于利,终止与穷困厄于志,困顿而不能自拔者,何也?”典型劝善文有《十劝世人》《五更想娘》《二十四孝》《黄氏女对金刚》等。
“兴平劝善”的“善人”或“居士”无职业班社,大多是一些崇尚宗教但又不出家的居士和一些中老年妇女,他们没职业班社,平日务农,遇节日庙会搭台宣讲。兴平南位村的老人陈过,时年七十多岁,从十几岁就开始学习“劝善”,几十年更是与人为善,信奉“众恶莫做,众善奉行”的劝善理念,被当地人称之为“善人”,也是“兴平劝善”传统说唱艺术的唯一传承人。
“兴平劝善”无乐队伴奏,宣讲时一唱一讲,所唱调韵无习惯性音高,它符合关中人审美习惯,不属于曲牌体音乐,和地方戏曲、民歌关系密切,方言特点突出。劝善调大多含有弦板、关中道情韵味,说唱时有鼓点击节伴奏,或用碰铃击节以增其韵味,韵散相间,讲唱结合,宣叙性强,节奏自由,平稳。典型的劝善调唱腔为呼应式上下句,每句又由两个小分句构成。它的旋律音域较窄,变化灵活,充满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旋律特点高起低落,呈音阶式下行或围绕着全音呈回绕式进行。
解放后,“兴平劝善”受到社会条件影响逐渐稀少,曾一度绝迹。改革开放后,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特别农村古会的普遍复立,“兴平劝善”再次兴起,但传统的劝善艺人大多已经辞世,健在的也年事已高,劝善不管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逐步在发生着演变,甚至有了快板形式的劝善。每逢庙宇法事或集会,信奉佛教的居士、信徒便三五一堆,或七八成群,通宵达旦念经诵佛、说唱经义。在解放前,大多农村妇女仍受封建思想束缚,社交和视界被严重制约,但这不能泯灭她们心中的那份对自由的向往,只有在劝善活动中,她们才能感受到心灵的抚慰和情感的释放,这或许是诸多农村妇女热衷于庙宇法事和古会的重要原因。
虽然传统形式的说唱劝善已不复存在,让人唏嘘,但劝人为善的宗旨却传承了下来,且形式方兴未艾,也可说堪慰人心了。
佛教从西汉末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直至唐代到鼎盛,因有利于对人民的统治,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扶植和推广。劝善严格意义上讲,也属于佛教的佛经讲义在民间的一种普及和延伸,它不过把佛经讲义一些深奥的理念、晦涩难懂的谶语通俗化和具象化。比如因果轮回、善恶有报、虔诚信佛、要能忍受苦难等,直到伦理的“三纲五常”,这些在长久的封建统治中,直到“新文化运动”之前,都深深的烙印在中国人的心底,麻痹着国人的神经、消磨着国人的抗争意志。所以所谓“劝善”,也可以说是统治阶级的斑斑劣迹,他让人们变得愚昧、无知。鲁迅诸多作品,特别是《狂人日记》对封建礼教做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兴平劝善”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同其它文化遗产一样,具有“精华”和“糟粕”的双重性。既有瞿秋白深恶痛绝的“最恶劣、最卑鄙、最无耻的中国礼教和因果报应观念”,也有孝敬父母、尊老爱幼;鼓励谦虚谨慎、做官要清廉,以及修身养性等传统道德观念。它反映了传统民众的文化意识和价值取向,单就规劝人心向善和期盼社会稳定方面,仍具有积极意义。
当下,在经济大潮的引领下,在“拜金主义”的诱惑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陌生、紧张;职场和生活的压力,也使人焦躁不安,甚至产生心理扭曲、行为乖张暴戾等等。如何让人得到心灵的慰藉,享受愉悦的幸福生活,已成为当下的社会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吸收“兴平劝善”的精华,抛弃封建糟粕,传统伦理道德仍然能为今天的民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兴平劝善”仍然能为兴平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兴平劝善”已经淡出人们的生活,只在一定的场所和人群中作为一种仪式存在,失去了“高台宣讲”的形式和荣耀。二零一六年,“兴平劝善”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自尧帝推行五种教典,善就与中华文明休戚与共,渗透在民族血脉中、铭刻在煌煌历史上。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特质和核心价值,涵盖了传统道德的仁、义、礼、智、信,大到忠孝爱国,小至邻里友善,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群体。“兴平劝善”作为导化民众的工具,不仅在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在新时期,对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