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滨,五陵原上。远看,七座排列成北斗七星形状的、象征着秦朝宫殿的宏伟建筑群映入眼帘。顺着台阶而上,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文物与科技相得益彰。
千年秦汉,博物古今。秦汉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翻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创建也是这个时期完成的,可以说秦汉馆承载着秦汉文明灿烂与辉煌。此后,秦汉在历史上落下帷幕,隐入尘埃,文物却穿梭时光,述说着千年前的故事,馆内目前共展出1500余件文物,秦兵马俑、汉代古船、鎏金铜蚕……一笔笔写下秦汉的缘起,让游览者身临其境、大饱眼福。
走进序言大厅,看着有关秦汉历史的雕塑,秦孝公、秦昭公、秦始皇、商鞅“徙木立信”、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那些历史书里的人物栩栩如生,耳熟能详的故事也被一一刻画下来。
漫步其中,我看到了形象逼真的秦兵马俑,仿佛是活生生的秦代战士,虽然褪去了颜色,但依旧气势如虹。还有中间一块区域被围得水泄不通,走近一看,原来大家都在欣赏“杜虎符”,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瑰宝。只看虎作走形,正面突起如浮雕,背面有槽。讲解员介绍,杜虎符身上铸有错金铭文9行共40个字,“杜”是指秦国的杜县;“符”是古代朝廷用于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凭证。在古代兵符对合后,才能够调兵遣将,现代汉语的“符合”一词即源于此。
我被一枚“鎏金铜蚕”吸引了过去,据《石泉县志》记载,古代此地养蚕业兴盛。到了汉代养蚕缫丝业达到高峰。张骞出使西域,使得西汉丝织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途经西亚行销中亚和欧洲,这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商路也以“丝绸之路”驰名于世界,想必这枚“鎏金铜蚕”也见证了当初贸易的繁荣鼎盛。
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一条旧迹斑斑的古船,它的名字叫“丝路一号”,堪称“镇馆之宝”,不仅在中国造船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外交流的重要象征。
《说文》中记载:“雁,知时鸟,大夫以为挚,昏礼用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大雁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鱼”代表着人们祈求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西汉彩绘雁鱼铜灯雁鱼铜灯就像是饱含美好祝愿的艺术品,充满了浪漫主义,也非常真实地反映出古代人民的生活。我看着这盏雁鱼铜灯的介绍,大雁的脖颈与雁腹连接起来,给雁腹装满清水,油灯点燃后,油烟在上升过程中,会自然沿着雁颈导入大雁体内,然后被雁腹中的水吸收,避免了油烟对环境的污染。古人将美学与实用结合,不断探索环保理念的实践,这种大智慧穿越千年,依旧让今人感同身受、无比佩服。
秦汉馆里,秦砖汉瓦自然是必不可少,精美的文字、活灵活现的动物形象、充满活力的生活场景,说明了秦汉窑工技艺不俗,再现了当时人们对现实世界与美好生活的愿景。像什么‘亿年无疆’‘长生未央’‘延年益寿’等等,真的是会说话的“文物”,一笔一划、一刀一刻,寄予了古人的美好愿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千载已过,不变的寄托是民生永恒的话题。
有一方晶莹的印章在展柜里静默着,稍不注意就会错过,印面为正方形,白玉质,通体晶莹润泽,螭虎钮,四侧刻有云纹,印面刻有阴文篆书“皇后之玺”四字。听闻有学者推测此印可能为吕后生前所用印章,在陵墓被盗后印玺流落到土中,千年后偶然间被韩家湾一个学生发现,也是一段奇缘。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里凝结了千年时光,不朽的瑰宝熠熠生辉,这所大学校连接着历史与现代,通向未来。我们身入其中,不断学习、努力探索,千年来的文化底蕴指引我们勇往直前,续写新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