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干净担当,不仅是为人处事的基本素质,还是衡量一位党员干部政治品质的重要要求。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忠:尽心竭力、恪守专一之意;诚: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之意;忠诚即尽心尽力、没有二心。使节苏武、深陷大漠、饥寒交迫,但铮铮铁骨、不辱使命、至死忠于大汉,历来被世人称颂。新民主主义革命者李大钊,面对千难万苦甚至死亡威胁,仍然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不动摇。革命烈士方志敏以“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念”的坚定忠诚于党和人民,不惜流血牺牲。
历史不断演变,但对党忠诚、对国家忠心,一直是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是共产党员的党性原则和政治品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基础,是推进事业发展的政治保证。
“廉者,政之本也”。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楚辞》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末沫。”廉洁不仅指物质上的洁净,更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不贪不腐、光明磊落。从古至今,多少廉洁官员洁身自好,一心为民而受人敬仰:春秋子罕拒玉,他视廉洁为玉;明朝于谦“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周恩来总理给自己定下清廉的“十条家规”;陈云不搞特殊化;焦裕禄带头节俭,取消干部特殊供应,推动地方良好风气,这些廉洁奉公的干部因清正廉洁、无私奉献而名垂青史。
为官做人干净,才能为党和人民干成事、办好事;中国共产党人讲的干净和廉洁在本职上是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干部要“干净”,“干净”是党员干部最基本的为政之道和操守底线,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必然要求。
何谓担当?词典的解释是:接受并负起责任。在急难险重面前,有一马当先的勇气和魄力,有履行职责的能力和素质,这就是担当精神。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体现了古人为国家为民族的大无畏挡当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更是体现了一切为了民族和人民的初心。钱学森为了国家“两弹一星”的发展,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焦裕禄为了兰考摆脱贫困,身患重病依然坚持工作;新时代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为了老乡能脱贫,不顾个人安危,牺牲在了脱贫攻坚的道路上……
忠诚干净担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共产党人缺一不可的品质。是党员干部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纪检监察干部是党的纪律部队,更要把“忠诚干净担当”融入党性修养全过程,贯穿于纪检监察工作各方面,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做好党的卫士,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