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人最引以为自豪的事,莫过于2000年前的秦直道肇始于淳化。这条号称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的古道,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为巩固边疆、繁荣两地经济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秦直道的地位日渐式微,从明朝后期开始,大部分路段就已经被弃用。这条曾经的“皇上路”失去了往昔的风采,逐渐淹没于荒草之中,令人惋惜而无奈。
再次见到淳化有关道路修筑的历史,乃是清乾隆五年(1740年),修复谷口至县城道路。民国36年(1947年),修筑(三)原—(正)宁简易公路,淳化县始有公路穿境。解放后,百废待兴,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人们出工出劳,就靠着简单的䦆头、耙子、铁锨,以及背篓、架子车,硬是在沟峁塬坮之间修起了一条条简易公路。那时,实行大会战,几个乡镇的干部群众积聚在一起,延绵数十里,红旗招展,歌声嘹亮,场面十分壮观。大家背锅上灶,东山日头背到西山,以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奋战在修路一线,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筑路英雄。数百公里的各级公路,如同血管一样将乡村连在一起,为经济建设赢得了先机。
要说淳化道路变化最快的时期,那就是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四个淳化”建设的征程中,淳化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交通事业,把改善淳化交通环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那几年,在建设工地上,各类大型器械齐聚,逢山开洞,遇水架桥,使咸旬高速很快穿境而过,结束了淳化没有高速路的历史,加之211国道成功改线,山城淳化迅速融入西咸1小时经济圈,慕名而来的都市人在这里观光旅游、投资兴业,许多新兴产业在淳化大地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起来。
最应该大书特书的,就是延伸至每一户贫困户门前的水泥路,这才是解决贫困人口脱贫的最基础的条件。在全国吹响精准扶贫进军号声中,淳化大力推进交通扶贫攻坚战,全面改善农村公路交通安全条件,在拓宽改道基础上,大幅度增加防护墙、防护栏等设施,更是将水泥路延伸到了每一个贫困村、每一户贫困户。还在村里配套建设了广场、舞台、卫生室,成立合作社、资金互助组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产业,为群众舒适生活、脱贫致富创造了优越条件。一车车果蔬畜禽等农产品,通过便捷的交通,被运到全国各地,繁荣了当地经济,加快了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步伐,确保了脱贫摘帽目标如期实现。
而今的家乡,城乡居民生活水准越来越接近,许多曾经外出务工的人们,也返乡创业,在农村这个广阔的舞台上,用自己接触到的新理念、新技能去经营土地,一幢幢猪舍拔地而起,一棚棚蘑菇、果蔬有序排列,一行行矮化苹果在秋风中飒爽英姿,累累硕果分外惹眼。这些变化,得益于交通的改善。未来家乡,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