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说莲话“廉”
来源:旬邑县纪委监委 作者:王小龙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4-11-01 15:56:0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的《爱莲说》,以莲花为喻,生动地描绘了莲花的高洁、正直与庄重,赋予了莲花一种独特的精神内涵。已成为千百年来众多仁人志士表明“洁身自爱、高洁纯净”的心志之说,成为众多“襟怀坦荡、清廉正直”之人所遵循的“座右铭”。而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与党的全面从严治党、重视党员的廉洁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莲”与“廉”,两者谐音,其寓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者寓花之君子,后者寓人之正品。莲,生于淤泥之中,却能在污浊的环境中坚守自身的纯洁与高雅。它不被周围的混沌所侵蚀,不被世俗的诱惑所左右,始终保持着一颗纯净的心。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正是每一位共产党员应当追求的廉洁精神。

在古代,有许多仁人志士以廉洁为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东汉时期的杨震,面对深夜送来的重金贿赂,义正词严地说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他的这番话,如同一股清流,涤荡着官场的污浊之气。还有宋代的包拯,他一生为官清廉,公正执法,不畏权贵,被誉为“包青天”。他的故事传颂千古,成为廉洁奉公的典范。

廉洁,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世界各国所推崇的价值观念。在西方国家,有廉洁奉公的政治家,他们以公正、透明的原则治理国家,为民众谋福祉。美国前总统林肯,在南北战争时期,始终坚守着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的信念,不为个人私利所动,最终为美国的统一和民主制度的巩固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不乏因贪污腐败而导致国家衰落、人民受苦的案例。古代的一些王朝,由于官员的腐败成风,民不聊生,最终走向了灭亡。在现代社会,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因为腐败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刹住了一些多年未刹住的歪风邪气,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顽瘴痼疾,清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

全面从严治党,重视党员的廉洁教育,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应当以身作则,秉持廉洁奉公的原则,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实现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廉洁教育,不仅要在制度上加强监督和约束,更要在思想上筑牢防线。要让每一位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廉洁是一种政治责任,是一种道德操守,是一种价值追求。要通过教育,让党员干部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坚守廉洁底线。用好手中“权”、守住心中“廉”、温暖百姓“心”。真正让廉洁的工作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面对污浊能够不同流合污,始终像莲一样保持亭亭玉立的姿态。

同时,我们也要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让廉洁的观念深入人心。要通过宣传和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反腐倡廉的行动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以莲为鉴,学习莲的高洁品质,践行廉的行为准则。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让廉洁之风吹遍每一个角落,如此,才不负“莲”之名。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愿在当今社会,有更多的人能够欣赏莲的美丽,领悟廉的真谛,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一个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让我们以莲之精神,守廉之初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我们期待着,在党的全面从严治党的引领下,在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下,一个廉洁、公正、和谐、美好的社会必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