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我与五井村---驻村工作随笔
来源:礼泉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兰建伟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4-10-18 16:35:58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就是怀着一颗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坚定信念,我和王飞、张丹一行3人主动申请来到位于北部旱腰带的偏远乡村--五井村。寒来暑往,两年多的驻村经历,进农户、访民情,充分了解农村的生产生活,力所能及地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从一件件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入手,和村“两委”干部一起用一件件民生小事,让群众感受到信赖和温暖。

当前,正值秋收的关键时期,群众早出晚归抢收抢种,一片繁忙景象。脱贫户李争步常年在家务农,承包有20余亩土地,家中有两个正在上大学的孩子,一个女儿在外务工,家庭负担较重。年初东拼西凑购买了一台二手联合收割机,可就在秋收的关键时候,却出现了问题。

我们第一时间上门查看。

“争步,收割机咋了?”我问道

“兰书记,你们来了,不知道啥原因,就是轮轮不转了!”李争步回答,满手油污,收割机的转轮已被拆下来了。

“我刚问过一个老师傅,说应该是轴承里的珠子破了”说着话,这个动手能力超级的年轻人已经把轴承卸了下来,一检查,果然发现里面的钢珠破了。

“这个在哪里买?”我问

“这机子老了,配件不好找,乾县有个五金店有这种型号。”李争步边用衣袖擦汗边说。

看着他被汗水、灰尘和油污浸透的脸庞和衣服,还有家里刚收回来的成堆的玉米,我说道:“你把旧零件给我,我们去买,你赶紧把收回来的玉米清理一下。”

零配件买回来了,我和王飞、张丹又一起帮忙安装好,

当收割机又一次忙碌在秋收的战场上时,我们互相看着对方满手的黑油印记,都高兴的像个孩子一样。

正是这一件件看是平常的小事,拉近了我们和群众之间的距离。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们和村民成了朋友,更成了亲人。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群众的致富增收是各级帮扶部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五井村地处偏远、资源禀赋相对薄弱的乡村,如何发展是工作中的重点。在入户走访中得知,村民李挺近年来出国打工,返乡后想自己发展飞鼠养殖产业,我们和村“两委”一起积极为他协调土地,引进飞鼠300余只。经过一年的发展,目前已累计投资150余万元,建有两座高标准飞鼠养殖基地,规模已有1000余只,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今他的养殖场,不但实现了自己的致富增收,还带动了5户脱贫户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为此,他也分外自豪,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如今,村上“庭院经济”、特色种植、养殖业发展势头越来越好,这与村上党组织发挥“领头雁”“主心骨”“大总管”作用密不可分,也有我们的一份汗水和心血。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末梢、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要走好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需要基层的党员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真心、真情把党和政府的温暖、惠民政策送到每一位群众身边。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晚饭过后,我们漫步村上,天边的彩霞耀眼夺目,映红了五井村的角角落落,群众门口的玉米泛出金黄色的光泽,广场舞的节奏欢快明朗,三三两两的群众开始集合。大爷大妈照例三五成群唠家常,有狗叫声远远传来。

当转到村民张安哲的地头时,

“张安哲这玉米还有点绿,得两三天才能收”王飞说。

“我记得他有残疾,儿子出车祸了,儿媳妇离婚走了,是不?”我问道,

“就是,两口子都60多了,秋收是个体力活,他们根本干不动。”张丹说。

“明天,咱过去看一下,帮忙把秋一收。”

“喔屋里就没有壮实的劳力,咱明儿顺便问一下,他要卖玉米的话,咱顺便帮忙拉倒收购点给一卖。”

“你这还考虑的长远。”我对王飞的提议表示赞同。

“咱明天和村干部捋一捋,把村上类似的情况统计一下,集中火力先收秋......”太阳渐渐沉入地平线,夜幕涌上田间地头,蟋蟀的叫声响亮透彻,远远望去,村上的路灯已经亮了起来,家家户户的灯火透视着五井村的祥和与安宁。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