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红红的、粉粉的,就像艺术品,怎么也看不够;咬一口,脆甜无比,汁水四溢,香味徐留,怎么也吃不够。这是什么?还用问吗?这是彬州苹果,正儿八经的高品质苹果。
农历三月底的彬州啊,躺在一片片花海之中,这里面最多最好看的,怎么也数得着苹果花了。
一朵朵,一枝枝,一树树,缀满了原野,饱了人们的眼,醉了人们的鼻。看着,闻着,一颗颗红彤彤的、透着馨香的苹果,也似乎挂满了枝头。
“嗡、嗡、嗡”,蜜蜂飞来飞去,仿佛不知疲倦似地穿梭于苹果树和蜂箱、蜂窝之间,把最美的花儿酿成最甜的蜜。
龚自珍诗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蓄、花苞、花蕾、花盛、花落,是大多数花的一生。然而,苹果花却有点与众不同。
来不及慢慢等待,来不及四平八稳、一成不变,先开不落,是苹果花的秉性。这极象那些一生劳碌,到了晚年,甚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田间地头劳动的,黄土地上的彬州老一辈。
实质上,花开了,意味着新的活路就来了。果农常言:务劳苹果树一年难闲。可不是,一棵苹果树,从规划、栽种,到可以挂果,不说艰辛,光是时间都得等三到五年。挂果的树,每年都一些固定的程序,诸如拉枝、修剪、疏花、疏果、套袋、喷药、施肥、除草、除袋、采摘、存贮、出售,直至变现,大大小小十多套工序。哪一套都需亲力亲为,马虎不得。
花朵之间太密,一朵之上花太稠,都得人工干预,否则,苹果品质就很差。所以,花开得差不多了,也稳定了,就要逐树去剪除。这是极辛苦又灵巧的活,男人手笨手慢,更多工作落在了女人身上。平日里,娇贵的也好,朴素的也罢,一旦入园,走向苹果树,每个女人都显示出不一般的巧,不一般的胆大,有多站在树下,有时在树腰,有时站在离树梢不远处,手不停,笑不停,嘴不停。十天半个月之后,再看苹果园,树树规整,树树明朗。怎么看,怎么像受过训练的士兵一样。
留下的花,慢慢地会被一天天探出头的小苹果顶掉,直至不见。小苹果如婴孩般,先是小小的、毛茸茸的,一天天不见长,但隔天又长了一些。等约摸大人小拇指蛋大小时,便可以疏果了。每朵只留最大果形最好的,其余一概去除。这个活比疏花要容易一点,所以,男女差距不大,作务时间相对较短。
疏果后,除了常规的修剪、喷药,就可以有一段时间,安心待苹果见天长大。农历忙前,有些人也在忙后,就要套袋了。套袋是个技术活、功夫活、数量活,男人又显出了劣势,女人手快手巧。据说有的一天套二三千袋子,一个套袋季下来,能挣好几千元。
这一阵忙后,又是较为漫长的等待。剪剪背上枝,给下坠的枝条搭搭架,隔十天半月喷一次农药或叶面肥,时不时除除草。苹果也就在这期间,不断膨大,慢慢走向成熟。
一年的希望,大半年的不停歇,眼看收成在望,果农生活、劳动,基本上都待在地头的护林房,或临时搭建的桉棚。日日等待,日日盼望。
差不多中秋季快到了,早熟的如嘎拉、早富、美8之类的,就开始除袋准备供应市场了。除掉最外层的膜袋,原本灰绿相间的色彩,在一天或一夜之间,就成了红绿相间。枝条上缀满了鼓鼓的、小红灯笼似的苹果。
一天半天之后,除掉最后一层红色的膜袋,又成了蜡红、粉红与绿色相杂的世界。早上有点露水,像极了正在梳洗的娇娘;露水过后,清新、靓丽,又如略施粉黛的少妇,处处有光,熠熠生辉。待基本全红后,就可以采摘了。俗话说,要梨儿走彬州,彬州的梨儿甜得没有渣。同样,彬州的苹果也很甜,入口之后,满嘴馨香,汁水甘甜,嚼之脆爽,食后无渣。
第一茬早熟品种,赶中秋上市了;第二茬,晚熟品种,基本上国庆节前后就采摘,销售一直能持续到农历腊月。现在,有了气调库,贮藏时间更长,销售周期更长。
这时,苹果大规模成熟,所以,比采摘早熟品种的战线长,也更耗时耗力。晚熟苹果,以红富士为主,有乔化和矮化两种树型,有条红和片红两种色形,所以,果品看似大体相同,细分也有许不一样。因而,也决定了销售的价格及难易程度。
过去人讲“龙口夺食”,麦收时,全劳全上,一时也不得闲;劳动期间,吃饭啥的也常常凑合。如今,麦收已淡化,一天半天的,就将麦子收割完毕,“夺食”之事已转到“摘苹果”上,时间也推后到了农历八九月份。
有苹果的家庭,尤其是大户,一家人根本忙不过来,满世界找人帮忙,天天行情见涨,还是无人,简直一个供不应求。于是,各出其招,有人加工钱,有人提高伙食,有人动员亲朋好友,有人夜间采摘,反正五花八门,一个字“忙”。
好不容易摘下来,运到了地头、家中、果库,果农才放了一半心,另一半就在了销售上。当然,彬州的苹果,价格或许年年不一样,但好货基本不愁卖。
彬州人很质朴,往往闷头干实事,因此,在苹果宣传上力度不如其它地方那么大,可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也是响当当的。
据《彬县志》记载:民国三十一年(1942),县农业改进所引进红玉、花里虎、中华祝等品种,在县城北门口栽植24。民国三十四年(1945),驻县国民党新七军宋副军长在县城东门外建苹果园18亩,栽植486株,品种有红玉、倭巾、青香蕉、大国光等。1956年,从陕西仪祉农校购进苹果树苗,在刘家湾、西沟、杨家台、水帘、城关北街等村栽植。50年代,均为个体生产,面积小,发展慢。60年代有些集体开始经营。70年代栽植面积有所扩大。1979年,栽植面积增至3836亩,品种有大国光、小国光、红元帅、黄元帅、红玉、青香蕉等27个品种。80年代以后,发展较快,苹果成为兴县富民的支柱产业,栽培面积遍布全县,70%以上的农户建园,集中连片且规模经营。大幅度调整品种结构,发展优质丰产的红富士、新红星、秦冠等、推广矮化苹果。
彬州的地理条件也好,很适合苹果的生长。土壤以黄墡土为主,较为蓄水,肥力较强,有机质丰富;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淀。所以,果品外形正、色泽亮、口感脆、汁水甜,营养高,几乎符合所有对果品的最高评价。
进入二十一世纪,政府一方面搞好农业技术及服务,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宣传力度,彬州成为“果品之城”,先后荣获“中国果品之乡”“中国苹果产业发展20强县”“全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称号。对了,还拍了一部与苹果有关的电视连续剧《咱村的苹果红了》,可是让彬州苹果在全国红了一把。
种苹果,虽有些累,但快乐着。知道的人多了,品质也杠杠的,客商也就多了。多少农家,因种苹果而致富;多少人因种苹果而改变了人生;多少家庭,因种苹果才盖了新房、娶了媳妇、买了车,总之,不胜枚举。
小苹果,大产业,彬州农民曾经的“铁杆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