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收拾书柜,随手翻开书柜上的一本影集,看到了一张5寸黑白半身照片,照片上是一位20来岁的年轻英俊的军人,清瘦俊朗的脸庞上,有两道英气逼人的剑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清澈深邃,饱满的额头,挺拔的鼻梁。这就是我的父亲,照片是他当兵时在部队上拍的。照片虽已历经了50多年的时光,现在仍然十分清晰。
如今父亲已经75岁了,但仍保持着军人的风范,声音洪亮,腰板挺直,眼睛依然炯炯有神,特别是那长长的花白眉毛,没有了年轻时的英气,却显露出他的慈祥。父亲虽然苍老了,但仍然是妥妥的一枚老帅哥。
父亲从小就喜欢军人,也憧憬军营生活,他的入伍经历一直是家里人津津乐道的事情。父亲从小学习成绩优异,从农村考入了市重点中学,由于那时国家取消了高考,他没机会考大学却一点都不遗憾,高兴地回到村里等着征兵的机会。那年,军队到村里来征兵,父亲立即跟村里一群差不多大的男孩子飞奔到征兵现场,由于父亲英俊的外表和出类拔萃的气质,被带队的营长一眼看中,点名要了父亲,这件事成了爷爷奶奶引以为荣的事。正是因为进了部队,让父亲脱离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后来从部队转业进了市里工作,吃上了那时人人羡慕的“国库粮”。
那年父亲17岁,进了军营后,他勤奋学习,刻苦训练,由于表现优异,19岁就成为一名党员。三年后,他从部队转业到市里一家事业单位。转业后,父亲虽然离开了军营,但工作及生活中处处保持着军人的优良传统。工作上,他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业务能力强,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家里的一面墙上贴满了他的荣誉证书。生活上,虽然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他近乎固执地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退休后,父亲仍然喜欢穿着部队上带回来的军裤,一件军大衣陪他度过一个又一个寒冬。他总是把被子叠成四四方方的“豆腐块”,整齐地放于床尾。他很少买新衣服,单位制服穿到退休依然还是干干净净;一件军大衣穿了二十年,后来送给了乡下的大伯冬天御寒;刚参加工作时单位配置的一辆永久牌大轮自行车,三十年载着父亲走遍小城的大街小巷,直到前几年才“光荣退役”;一块手表戴了二十多年了,他准确无误地转动着齿轮。为了节省钱贴补给那时还在乡下生活的我们,虽然有公共汽车通到村口,但父亲不怕辛苦,回家都是骑着那辆自行车,早上5点钟就出发,骑行两个半小时到家。
我小的时候,父亲常教我唱歌,唱的最多的歌曲是《我是一个兵》《保卫黄河》《东方红》等,并且常带我看军队题材的电影,如《小兵张嘎》《高山下的花环》《对越自卫反击战》等。受父亲影响,我从小就崇拜军人,也曾有过穿上那身橄榄绿的强烈心愿,但由于从小瘦弱不能进入军营。长大后也曾希望找个军人作为另一半,当然也没有如愿。80年代人们穿衣还是单调的灰色、黑色调,穿上一件橄榄绿的衣服就是当时的时髦。春秋我喜欢穿一身橄榄绿的裤子和上衣,冬天穿着父亲的军大衣,感觉特温暖,又觉得像女兵一样英姿飒爽,心里美美的。
父亲转业时从部队带回家一条军被,年年冬天都陪伴着他度过冬天,他一直不舍得扔掉,直到后来里面的棉花实在是太陈旧了,妈妈便拆了将被面洗净晒干叠好存放在柜子里。去年,我的女儿考入华东师范大学读研,父亲非常高兴,让母亲把那条军被面拿出来,根据学校寝室里床的大小,用被面缝制了一床褥子。在时光的浸润下,曾经鲜亮的橄榄绿被面已经有些泛白,但依然厚实柔韧,在新棉花的充盈下,用手轻轻抚摸,带给人的感觉是如此的温暖妥帖。这床旧军被面布缝制的褥子,虽然看起来有些古朴,但女儿非常喜欢,她说,这是姥爷从军营里带回来的老物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且是70多岁的姥姥亲手为她缝制,蕴含着两位老人对她满满的爱与期望。
父亲一生,虽然不曾有过大富大贵,也没做出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就是因为曾是一名军人,一直以军人的要求规范着自己,让他成为一名好职工,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所以说,他的一生是成功的。
我虽然没有成为一名军人,但以父亲曾是一名军人而感到光荣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