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他以“窥”“望”和“玩”三字形容读书的态度,恰好反映了不同年龄人的读书心境。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意思是说少年时读书阅历尚浅,读书时就像从缝隙中窥视月亮,只是觉得好玩,还不能全面领会书中的旨趣和美妙;“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意思是说人到中年阅历渐深,这时候读书就像站在庭院中赏月一样,读书的主动性增强,已经能够领略书的魅力并懂得以书陶情怡性了;“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是说人到老年以后读书,就像站在高台上玩赏明月一般,心中毫无挂碍,有时就分不清是人在书中还是书中说的就是曾经的自己。这都表明阅历的浅与深,决定了从书中体会的浅与深。
一直以来,总觉得自己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尤其是步入中年之后,对书本的喜爱有增无减,我的案头总放着各种各样的书籍,每晚休息前必定要瞄几眼,唯有如此我才能安然入梦。但真正能够静下心来,深入透彻地通读一本书,却常常显得力不从心,我总是把原因归结为年龄大了,精力不济。从未意识到这样的读书态度有何不妥,当我最近读到一篇题为《阅读要有筋骨》的文章后,才恍然觉察到,自己读书效果甚微的深层次原因。虽然案头放着各种书籍,却没有合理地规划阅读时间,更没有一个端正的态度,缺乏如饥似渴地深入阅读,这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阅读,充其量只能算是消遣而已,属于叶公好龙式的自我安慰罢了。
《阅读的筋骨》这篇文章里面提到一个关于阅读的经典语句:“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这一“耸”一“竖”,乍然如雷,真如刀剑在后面,让人惊醒。说这话的人是清代大儒朱熹。这真是一种硬气堂堂、不留退路、专注勇猛的阅读态度啊!想那阳气发处,金石也会透,精神一到,何事不能成!想来自己也曾有过精神抖擞的阅读经历,那样的阅读也是令我受益最多的时候。
古人读书写字、抚琴作画,讲究净面、洗手、焚香,代表着虔诚和庄重,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仪式感”。其中蕴含着深意,净面使人变得神采奕奕;洗手可以保持书本的清洁;焚香能提神,也有定时的作用。试想一想,当这一切都准备就绪后,人的身心必是愉悦的。怀抱着对书本的虔诚,字斟句酌地去阅读,那么读书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不仅读书需要这样的态度,写作同样如此。贾平凹先生在朗读者中提到,他写作的时候,会买一个好的笔记本,挑一个好日子,聚精会神地去写,就会有神来之笔,他将这称之为与神相会。我想,这个“神”应该不是神仙,而是自己的精气神所带来的美妙体验,他很享受这种投入的状态,我深以为然。也就是人们常常提及的“沉浸式”干一件事。
为什么“聚精会神”“沉浸式”会有如此大的魅力?窃以为,在电子信息充斥的时代,人们的时间被无限度的切割,碎片化、快餐式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充斥着人们的大脑,分散着人的注意力,消耗着人的精力。人们总感觉越来越忙碌,但内心却越来越空虚,常常陷入顾此失彼,身心俱疲的状态。
吃饭时在刷视频,走路也在看手机,就连上厕所、过马路也要抽空看看手机,手机似乎成了生活的轴心,人就像一个个陀螺,行走坐卧都围着手机转,低头族成为常态,仰望星空成为一种奢望。这种现状带来的后果是,夫妻天天见面,却无话好说;同事相对而坐,却很少交流;闺蜜难得见个面,吃个饭,都赶紧拿出手机拍照,发朋友圈和抖音,世界变得狂躁和不安,人们的生活变得潦草了,内心世界杂草丛生。
每天玩手机熬夜到十一二点的大有人在,躺在床上看手机视频,打瞌睡被手机砸倒是家常便饭。如果哪一天,能够放下手机,静下心来去做一件事情,就会感觉内心很充实、很幸福,这一天必是正能量满满的一天。
读书,就是给自己充电,赋予自己正能量的最佳途径。静心地投入地读书,是放松身心、汲取知识养料的最好方法。而纸质的书本是任何电子产品都不能替代的。在手机上刷文章,不能称之为完全意义上的读书,只能算是消闲;斜倚在沙发上葛优瘫式的读书,是摆摆架子;躺在床上读书,是睡觉的前奏。真正的读书,必得用心、用力才好,这样的阅读才有筋骨,才值得称道。唯如此,方能取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当你放下手机,端坐在书桌前,放下心中所有的牵绊,捧起一本书,缓缓打开扉页,徜徉在美妙的风景里,与书中的主人公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攀登高峰,一起去海边捡拾贝壳,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况味,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