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一代御史的忠国爱民情怀
来源:驻乾县市场监管局纪检监察组 作者:解军联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4-08-28 15:18:09

弘治六年,杨爵出生在陕西富平一个农耕家庭。因为家贫,杨爵到二十岁才开始读书。但他刻苦用功,惜时如金,劳作读书两不误。

嘉靖七年秋天,杨爵在长安乡试中列书经科第三,次年又考中进士,此时他已三十七岁。杨爵入仕后的第一个官职,是行人司行人,通俗来说就是朝廷派出的使者。皇帝每每需要颁行诏敕、册封宗室、抚谕四方、征聘贤才,及赏赐、慰问、赈济、军务、祭祀,就安排行人出使。这一官职虽然不高,但因为是代表天子出使,很多藩王常常给行人馈赠各种礼物,也算是个肥差。杨爵曾代表嘉靖帝出使肃府、伊府、吉府,面对藩王的馈赠,杨爵拒而不受,他高洁的品行,令藩王们敬佩不已。

虽然行人并没有上报民情的职责,但作为一个爱民的官员,杨爵写了一道《固本邦疏》,替在生死边缘挣扎的百姓发声,“臣奉使湖广,睹民多菜色,挈筐操刃,割道殍食之。假令周公制作,尽复于今,何补老羸饥寒之众!”嘉靖帝感其言特准其奏疏,灾民得到救助。嘉靖十一年,他被提拔为山东道试监察御史。嘉靖十九年,朝廷实授杨爵河南道试监察御史,巡视云南,他的官职更高了。

有几年河南等各地旱灾频发,但嘉靖帝却因迷信方士常年不上朝,不体恤民情,反而花费重金建斋醮、修雷坛,进谏之路堵塞。太仆卿杨最因上疏劝皇帝不要迷信方士荒废朝政而被施以杖刑。这段时间,杨爵的内心陷入了挣扎,夜不能寐,常常叹息。若上书触碰皇帝的逆鳞就得承受雷霆之怒,但如若选择明哲保身,又如何对得起一方百姓?

最终杨爵将一道《慰人心以隆治道疏》呈了上去,言辞恳切地希望嘉靖帝“止土木之工,开谏诤之路,屏邪妄之术”。但嘉靖帝此时已深受迷惑,再不像初登基时从谏如流。面对这道奏疏,他没有看到杨爵一颗赤诚的为国为民之心,反而认为是诋毁祥瑞,震怒下诏将杨爵下狱。对于这个结果,杨爵已有准备,他宁死也要为民请命。在狱中,杨爵受到了严刑折磨。杨爵的勇气感动了许多同僚,户部主事周天佑和御史浦鋐先后为上疏替杨爵说话。随后两年间,工部员外郎刘魁和给事中周怡等人也相继进谏赦免杨爵。嘉靖帝终被感动,下令释放了杨爵。

杨爵出狱返回家乡两年后去世,享年五十七岁。在杨爵辞世的第十七年,隆庆帝朱载坖感念其德为他平反,恢复了官职,补赐谥号“忠介”,在他的家乡富平县笃祜村建起了一座祠堂。直到清代,杨爵的故事依然感动着百姓,康熙皇帝题赠:“杨忠介公明代事,关西夫子清世称。”

杨爵的一生,虽然为官时短,多受磨难,但他用忠肝义胆给大明王朝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被黎民百姓交口称赞。家乡父老对杨爵的感情更是深厚,习惯称呼他为御史爷,在御史爷生辰那日请戏班到祠堂唱大戏的传统在村里延续了很多年。家乡人听着杨爵的故事长大,又把杨爵的故事讲给下一代。

四百多年来,从田垄走向庙堂,从身陷囹圄到留名青史的杨爵宛如一座巍然屹立的灯塔,指引着一代又一代关中学子为了正义、为了民众而勇往直前,也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持廉守正、永葆初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