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母亲的浆水面
来源:驻礼泉县公安局纪检监察组 作者:刘凯丰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4-08-15 17:09:54

虽已立秋,暑气依然难耐。中午,友人相约去吃浆水面,在解馋的酸、爽、香中,我想起了母亲的浆水面。

我的家在农村,童年的我和无数70后一样,经受了那个时代普遍贫穷的洗礼,遭遇过计划经济下物质匮乏的磨难,饥一顿饱一顿是常有的事。然而在那样的窘况里,我却品尝过一种美食,

回想起来仍满口生津、余味无穷。

这种美食,就是母亲为我做的浆水面。

母亲做的浆水面,给炎炎夏日带来丝丝清凉,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至今让我趋之若鹜、甘之如饴,久久难以忘怀。

浆水面是关中地区夏季特有的一道美食,既充饥解馋,又驱热消暑;吃起来酣畅淋漓,回味时唇齿留香。窝好的浆水配上精揌勤擀、细蠡慢煮的小麦面面条,堪称饮食领域的绝好搭配。

细长筋斗的面条从热气腾腾的开水锅里捞出后,跳进温凉的浆水碗里,浆水与面条便结成了一对密不可分的伴侣,开始了一段珠联璧合的交融。

浆水有了面条的帮衬,更加酸爽;面条有了浆水的滋润,越发溜滑。操起筷子挑上雪白筋滑的面条,送入口里大嚼特嚼,越嚼越有滋味;端起瓷碗喝下清凉爽口的浆水,吸进嘴里透齿冲舌,恰似一股甘洌的泉水灌入久旱的谷地,汩汩入底,潺潺有声;夏日吃面,热汗不请自来,顺着脸颊脖颈肆意流淌;浆水做饮,惬意应邀而至,裹挟着清凉无拘放纵。

浆水面好吃的诀窍在于有窝好的浆水,上乘的浆水便是浆水面的灵魂。那么,正宗的浆水是怎样做出来呢?

母亲制作浆水的过程,至今历历在目:

每年入伏以后,麦黄时节,母亲就开始清洗好一个黑瓷坛子,再从自家地里收割一把鲜嫩的小芹菜,择净洗好,放在通风处阴干备用。

母亲把下过面的汤稍微凉一会,温度控制在60摄氏度左右,将面汤倒进准备好的坛子中,滴少许酒或者醪糟,加入晾干水份的小芹菜,坛口上罩一张纱网以免蚊蝇飞入,从早上10点到下午6点一直在太阳下曝晒,母亲还时不时的用两根长竹筷在盆里搅动,这样持续三天,充分发酵之后,待坛中面汤黏白如奶,酸香扑鼻,浆水就算做好了。

再说和面、擀面、蠡面:

母亲端来一个搪瓷盆子,先拿瓷碗在面瓮里挖几碗面倒入盆中,再用马勺在水缸里舀水,然后一只手搅拌,另外一只手举起马勺缓缓地注水,注完水后双手在盆中揉搓按压,不一会儿,面就和好了。老一辈人和面讲究手净盆光,一点都不浪费。接下来将和好的面团放在面盆里,盖上微湿的纱布醒面20分钟后,再开始擀面。

母亲系上围裙,拿起擀面杖,在案板边开始了她的操作。手法娴熟似行云流水,动作连贯一气呵成。擀面杖在她手里来回滚动,骑上面团不断挤压;面团在她手里反复“变形”,裹住擀面杖逐渐延伸。片刻功夫,面团变成了一张又薄又圆的大面皮。

面皮经过两次对折,变成了一个三角形,母亲以擀面杖当直尺,放在面皮上,用她精湛的刀工在面皮上划过,转眼之间,一张面皮变成了一条条韭菜叶宽的面条。

蠡好的面条撒少许面扑,暂放在案板上,母亲去田里撅点灰灰菜,洗干净了切碎。往铁勺里倒少许菜油,伸进正在燃烧的锅灶底下,待油熟时将灰灰菜放入再加一勺盐用筷子搅几下,重新伸进灶火下,等勺内“滋滋”响时,“下锅菜”便爁好了。面条在锅中翻滚三次就漂上水面,也被母亲用灶漏捞出来了。

煮熟的面条、爁好的“下锅菜”和窝好的浆水一起在碗中团圆,面条劲道耐饥、浆水酸爽解渴、“下锅菜”滋味解馋,让我真真切切地过了一把口瘾,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家的味道。

从此,无论走到哪里,每逢夏伏天,暑热难耐之季,我都会记起母亲的那一碗浆水面,清凉祛暑,让我安守己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